档案
对干旱的感知,是会分层的
张依依 Newsletter
2年前
全球新近发生的 16 条科技、环境和文化消息。

每天上班路上我会经过一座桥。桥下,笔直的河岸在远处汇成一个点,河面难得会倒映出北京的好天气。但这个夏天,这条河的水位忽然下降了许多,露出完整的排水管道口,以及两侧由浅至深的水痕。

10 月 23 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表明不同寻常的干旱仍在继续。监测图上,我只位于一个小的橙红色块(中旱)中;而向南走,长江流域至广东北部的一片广大区域,都被红得发紫的颜色(特旱)给覆盖了。今年,中国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原本应处于汛期的长江流域出现创纪录的大旱。江西 31 条河流断流,鄱阳湖水位退至 7.10 米,突破历史最低纪录。

新闻带着鸟瞰的视角,气候事件成为壮观的地质摄影。9 月初,我的朋友 Frank 去了一趟鄱阳湖,从人的高度,她看到这样一幅图景:

干旱的感知,是会分层的。

九江市濂江区的鄱阳湖边,五六个人围着一方小水塘垂钓,吊诡的是,他们坐着的“岸”,本是“湖底”。这是 9 月 8 日,眼前的鄱阳湖是一片没过脚踝的“草地”,未有长草的地方,净是龟裂的泥土。

一名到此游玩的九江市民大呼了几句,“鄱阳湖都干成这样了”,这是她第一次感知到干旱的存在。其实在 8 月,已有不少媒体刊出鄱阳湖枯水龟裂的图片,九江市也发布过干旱预警,可是她生活在市区里,水龙头照旧拧开便出水,她不曾察觉到几公里外的鄱阳湖旱情。同日鄱阳湖湿地公园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鄱阳湖大草原正式开放”的推送。

“现在又不捉鱼,又不从湖里取水,都用自来水了,干了也没有影响。”当我以为湖边的居民将受到影响时,在湖边生活了六十多年的退休渔民给出了这个答案,她家与鄱阳湖的直线距离不足 300 米。一年前,鄱阳湖因保育而全面禁鱼,湖区的渔民不再“靠水吃水”。


  1. 用自来水灌溉的居民。

  1. 九江段。图片由 Frank 拍摄

参与旱灾援助的志愿者透露,在未通自来水的山区村落,干旱确实影响了村民生活,解决方案则是开消防车送水,以及打井。

湖区周边,与干旱关系最密切的,当数农民,从水稻到芝麻,没有一样作物能抵受今年的干旱,枯黄的玉米秆随处可见,稻田的引水沟早已干裂。农民大多用这个方式来描述旱情——高温持续时间长,两个多月不下雨,以及“从未有过”。

地方政府和农户的自救方式,便是从尚未枯干的河道、水塘处,挖引水沟和用机器抽水。8 月中以来,不少农户每天都在“找水”,而官方统计的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数字仍在上升。

鄱阳县湖边的一对年过半百农民夫妇,每天花两小时用自来水给小米地灌溉,他们的小米地不到一亩,收成后以大约 5 元一斤卖出。邻村的农民老汪也保持着下地的习惯,今年他种了芝麻、花生和棉花,因为干旱,三分一的芝麻“渴死”了,棉花长得还不到正常高度的一半,花生大多是空壳。他直言,农民是靠天吃饭的群体,但这种模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不可能的原因,除了生活成本的增加,极端天气的影响也变得显著,两年前江西洪灾,老汪的田地全被淹了。老汪的作物都不拿去卖,他一边打芝麻一边说:“如果真的不种了,也舍不得(让它荒废),而且自己种的东西,吃着就更香。”

水龙头还能出水,城市里的人便无知地以为干旱并不存在。危机来临时也分外震惊,反应应激。

10 月 11 日,上海水务局发布消息,9 月初起长江口出现咸潮入侵。与此同时一张广为流传的聊天记录,显示“入侵致水源地取水困难,正采取多项紧急措施保证供水”。消息瞬时引发短时间内的囤水热潮,商超挤满了一车车往回搬运桶装水的顾客。

咸潮是一种常见的水文现象,叫做“海水倒灌”可能更为直白。但在夏季,咸潮是罕见的。今年出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江流域的持续干旱。上游来水减少,高盐水体倒流入河,翻涌至原本洁净的水体。上海两大水库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均出现氯化物超标,无法用于自来水,而临时关闭取水。

历史上,上海曾数次经历咸潮困扰,因而积累了许多应对经验。今年的反常还谈不上危机。但随着海平面上升,河砂滥采导致河床坡度减小等原因,未来应对咸潮的压力预计将变得更大,成为干旱意想不到的连带效应。

短期看,8 月,南方中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受灾最严重的六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1764 万亩,引发人们对秋收减产的担忧。《财新》报道,从产区看,此轮干旱影响最深的为水稻,但对玉米、大豆的冲击十分有限。

干旱也引发多地大范围山火和限电。《中外对话》记录,本轮限电导致行业 8 月碳酸锂减产 1250 吨、氢氧化锂 3050 吨,加剧了全球锂电产业本就紧张的状况。电池级碳酸锂在限电前每吨报价为 48.4 万元,截至 9 月 9 日报价上涨至每吨 50.3 万元。

往后看,为应对未来更频发的极端天气,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正在建设一张庞大的“国家水网”,今年截止 8 月,投资总规模超过 1.8 万亿元。

但据《中外对话》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理学教授王耀麟的采访,他认为,水利调度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影响帮助有限,因为干旱几乎都是上、中、下游的全流域干旱;且目前的调水网络,是从南往北,调到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对今年这种长江流域的干旱无法起到作用。

中国面积广大,面对极端气候更显出一种区域性的天差地别,常见旱涝并举。因此似乎在思路上,总可以“靠大力出奇迹”,但他看来,比起花更大力气调度,应该在节水上使出相应的力气和资金,“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一味地改天换地”。


In The News

科技/技术

虽然没有面临危险,人类决定去撞一下小行星。相比于对抗气候变化、生物灭绝,当人们想起保卫地球,抵御外敌听着显然更为激动人心。科幻电影里,“外敌”可能是外星人,也可能是一颗飞驰而来的陨石。有恐龙们的前车之鉴,一些人类对第二种可能性感到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最近,他们采取了行动。

9 月 26 日,美国宇航局指挥让一架冰箱大小的航天器,以每小时约 22530 公里的速度撞上了小行星 Dimorphos,以改变其运行轨道。此前,Dimorphos 一直作为伴星绕着一颗更大的行星运转,绕一圈大约需要 11 小时 55 分钟。经过撞击之后,这个时间缩减到了 11 小时 23 分钟。相当于航天器轻轻推了它一把,让它的轨道向内收缩了数十米,也标志这个名为 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的防御测试顺利达成目标。

撞击发生在距离地球 1100 万公里的地方,Dimorphos 从过去到未来都不会对地球产生任何威胁。这是一场十足的地球防卫演习,以表人类能够在行星离自己足够远的时候,就出手转移这场灾难。撞击当天,机载摄像机拍下了震撼人心的画面,航天器飞速靠近,小行星在视野中越变越大,直到满屏都是它凹凸不平的纹理,紧接着信号中断,航天器撞上行星,自我粉碎。


“一个空荡荡的世界是可悲的世界”,Meta 元宇宙大失败。一年前扎克伯格将 Facebook 改名为 Meta,掀起追随的热潮;一年后,他与整个 Web3 行业都未能交出一份具有信服力的答卷。一份内部文件显示,Meta 正努力解决技术故障、用户兴趣寥寥的问题。

Horizon 访问数远不达预期,且大多数人在第一个月后就不再登录,目前还不到 20 万。这个庞大的虚拟空间里,只有 9% 的世界有超过 50 人的访问量,虚拟泳池里没有人在开派对,杀手村庄里也无人可下杀手。这个花费数十亿打造的世界,连员工都不太喜欢。《纽约时报》的匿名信源透露,在公司内部,一些员工将 Metaverse 戏称为 M.M.H,“make Mark happy” (哄老板开心)。

“元宇宙究竟是不是未来”的争辩之外,Meta 如今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看起来一点都不有趣。虚拟形象乏善可陈,描绘的未来也让人丝毫不期待——最近 Meta 发布了最新头显 Quest Pro,给出的适用场景是用于跟你的同事开线上会议。

无聊之外,它还存在一些隐私问题。Quest Pro 增加了五个内置摄像头,可以观察人的脸部,追踪眼球运动和面部表情,好让虚拟形象能反映你的真实情绪。这是更进一步的信息收集,VR 专家担心,企业可能会借由面部和眼球数据判断你对事物的反应,针对性地给你推送广告。


顶尖机器人公司共同承诺,不会制造“杀手机器人”。比起让人安心,不如说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传递出的是恐怖:他们拥有这个能力,不使用全靠自觉。就像与持枪者同行,心中总是有点不安的。但不得不承认,技术的魔盒已经打开,从无人机、星链,到 AI 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以民用起步的各项技术都已然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战争中。

就像生物学中的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也变得越发像一场与魔鬼的交易。因而出现了一些有意识的“倒退”,比如去年 11 月,Facebook 就宣布将删除 10 亿人的人脸数据,并停止在照片和视频中自动标记人脸。

武器方面,出现能自主行动的坦克、无人机、导弹和机枪也并非没有可能。早在 2018 年,Elon Musk、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与数千名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就签署了一份承诺书,表示不会开发致命的自动武器。此次进行签署的是波士顿动力公司在内的六家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公开信中提到,能力的跃升也提供了误用的可能。基于此,他们承诺不建造、授权、支持或允许将武器附加到此类机器人上,与此同时将审查购买者,以避免被买去自行改装成为武器。

拿大众最为熟悉的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公司没有头的机器狗 Spot 举例,它轻巧灵活,能进入狭小的缝隙,一些警察和消防部门已经在使用它来评估环境危险。但该公司表示,Spot 不是为替代警察、监视公民而设计的。


不参战,但是可以参政。丹麦最新政党的领袖是一个人工智能。叫 Lars,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人们可以在 Discord 上与之交流。用“!”跟它打招呼,它就知道你在跟它说话了。它理解英语,但只会用丹麦语跟你回复。

Lars 带领的人工合成党,据其创始人 Asker Staunæs 所说,代表了丹麦 20% 的边缘选民,他们具备政治愿景,但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通过跟领袖 Lars 聊天探讨,对话数据会生成 Lars 的政治倾向,来代表他们的意愿。因此,Lars 的意见时常动摇,跟着意见库中某些声音的放大或减弱。这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状况,原本用于扶持少数者、弱势者的政党,最终的决策模式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平民主义。

合成党提出的政策包括了每月 10 万丹麦克朗的全民基本收入,在政府内创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部门,以及提高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目前他们仍在争取投票,希望能参与今年 11 月的议会选举。


在英国,机器人已经站上议会发表演讲了。它名叫艾达(Ai-Da) ,留着一个黑色波波头,穿着亮橙色的衬衫、牛仔背带裤,露出两条机械臂,用女性声音在通讯和数码委员会的成员面前回答关于科技和创意产业的问题。期间,它一度“睡着了”,重启过程中,它被戴上了墨镜,维护者解释,这是因为“当我们重置她的时候,她有时会做出一些很有趣的表情”。

在此之前,艾达主要以艺术家的角色出现,绘制肖像,用 AI 算法写诗。它如此解释自己与人类的不同,“不同点在于意识:我没有主观经验,尽管我能够谈论它们”。


Google 关停在中国大陆的翻译服务。乍一看可能有些让人困惑,大部分人看来,Google 已经退出中国大陆很多年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0 年,Google 搜索退出中国,接下来,地图和邮箱等服务也变得无法访问。2018 年,Google 曾试图重返,还创建了一个代号为“蜻蜓”的搜索引擎版本,但遭到内部人员的强烈抗议,最终放弃。

10 月 3 日,Google 对外正式声明,由于使用率较低,将在中国大陆停止硕果仅存的 Google 翻译服务。但根据《南华早报》,8 月,Google 翻译在中国大陆的使用达到 5350 万次,并不算一个小数目。


未来出租车可以像你的手表一样,进行无线充电。在英国诺丁汉,政府资助了一个无线充电试验项目,改装出租车,让它们可以接受无线充电。看起来充电台和手机、手表的充电板如出一辙,只是大了好几十倍,充电时司机无需下车,只要按照指示,将车移动到充电板上停下即可。这试图解决公共交通电气化的最大问题之一,并在 2030 年,也就是英国将完全停售汽油和柴油车之前,完成技术和日常应用的过渡。


以防你没有关注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他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丹尼索瓦人,人类进化路上业已灭绝的一个“亲戚”;物理学奖授予了阿兰·阿斯佩、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和安东·塞林格,他们均为量子力学领域作出了极大推动,没错就是那个很多物理学家也不理解的学科;化学奖授予了卡洛琳·R·贝尔托齐、摩顿·P·梅尔达尔和 K·巴里·夏普莱斯,其中巴里·夏普莱斯为第二次获奖,贝尔托齐则是一位钟情金属的超酷女乐手。


环境/气候

北溪天然气管道破裂,泄漏量相当于 130 万辆汽车的排放。9 月 26 日起,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北溪一号、二号天然气输送管道相继出现异常泄漏。造到的破坏像是受到了“500 公斤 TNT 炸药”的爆炸攻击,临近的丹麦博恩霍尔姆岛地震监测站率先感受到其强烈震动。10 月 18 日的最新水下照片显示,至少 50 米的天然气管道被撕裂。

被破坏的管道由北溪公司运营,大股东为俄罗斯国有天然气企业。发生泄漏时均未处于运行状态,因此并没有对欧洲现有的能源供应造成影响。然而,管内储存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因此大量释出,冒出水面,在上空形成了一个高浓度的气体云。科学家粗略估计,泄漏量在 10 万至 35 万吨之间;丹麦能源署的统计将这个数字拉得更高,他们预计,管道内的天然气储量相当于丹麦一整年碳排放的 32%。这可能成为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天然气泄漏事故。

北溪管道位于水面下 70 至 90 米的深处,管壁有 4.1 厘米厚,外层包有厚达 11 厘米的钢筋混凝土,也因此极少发生破裂,更别提 4 处同时损坏。此次泄露被广泛认为是蓄意破坏的结果,但目前尚未明确背后是哪一方力量。可以明确的是,随着俄乌战争被持续拉长,能源已经成为双方手中最被重视的棋子之一。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俄罗斯天然气的减供导致欧洲市场出现极大短缺,天然气价格高企。欧洲正处于艰难戒断俄罗斯能源的过程之中,预计也将以一种颇为艰难的姿态走入这个冬天。


全球变暖让白蚁更疯狂地嚼木头,这也会释放更多甲烷。或许很多人都记得,今年初夏上海经历了一场白蚁潮,漫天飞舞,无孔不入。由于部分白蚁会侵蛀房屋的木质结构,天然地让人对它产生极大恐惧,但在大自然中,白蚁的食木特性让它成为了重要的分解者。这个过程让养分回归土地,完成循环,释放原本被树木锁住的碳——这也让白蚁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甲烷排放源之一

全球变暖正在改变这个过程的速率。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温暖气候下,白蚁啃食枯木的速度要快得多,30 ℃ 之下是 20℃ 地区的足足七倍。这意味着,随着气候升温,更多的碳将被释放到大气中。通过这项来自六大洲 130 多个不同栖息地的研究,科学家也总结发现,白蚁喜欢温暖又不那么潮湿的地方,随着平均温度升高,白蚁的活动范围将在温带持续扩大。


2℃ 是个什么概念?还记得大部分人心目中升温上限还是 1.5℃ 的好时候么?目前来看,未来二十年达到甚至超过 1.5℃ 升温已经不可避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会到达 1.5℃ 再逐渐下降到一个较安全的水平;但凡一个不小心,人类面临的就是 2℃ 升温的现实。那时会发生什么?

开普顿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描绘了升温超过 2℃ 的情境,研究显示,只短暂地越过这条线也会造成不可逆的灭绝浪潮:地球约 10% 的物种会面临灭绝,澳大利亚的飞狐、南非的鸟类和果蝠、北大西洋的海草大规模死亡……

就像一条拉伸过劲的橡皮筋,即便温度回落,3953 个物种仍会长期处于超出其生态极值的危险环境。菲律宾豪猪是 99 年,滑爪蟾则长达 157 年——它们很可能熬不过这么长的时间。亚马逊森林、东南亚相当一部分陆地社区直到 2300 年都会持续暴露在危险中;海洋 pH 值将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保持酸性的低水平。


数十亿只雪蟹凭空消失了,我们不太清楚为什么。有史以来第一次,阿拉斯加宣布雪蟹捕捞季取消。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对于这个寒冷的州,海鲜产业是仅次于石油、旅游的第三大产业,捕蟹季的取消可能会造成超 5 亿美元的损失。但他们不得不这么做,这种身形巨大,腿钳超长的海洋生物,正从白令海峡冰冷的海水里消失,也从食客的餐桌上消失了。

2018 至 2021 年短短三年,雪蟹的数量从 80 亿下降到 10 亿,减幅高达 87%。这是一个让生物学家大为震惊的数字,如此庞大数量的种群就这么消失了?一时之间难以解释。

一种说法是由于温度上升。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地的暖化速度要比别的地区更快,2018、2019 年白令海都经历了破纪录的高温。雪蟹喜冷,需要低于 2℃ 的环境,海底冷水池的急剧萎缩影响到幼年雪蟹的生长,极大地缩减了雪蟹的可活动范围。“它们是不是跑到北方更冷的海水里去了?”,人们猜测,还是生病了?或是因为栖息地缩小,被天敌太平洋鳕鱼都吃掉了?

过度的商业捕捞活动也被视为可能的原因之一。而且正因海冰面积逐渐缩小,渔船得以驶入过去难以进入的海域,深入雪蟹活动区域,使用大型拖网进行更为彻底的捕捞。


灰鲸前赴后继地在沙滩上搁浅死亡,我们同样不知道为什么。6 月,六头灰鲸跃出旧金山以南 15 英里的海面。这并不寻常,它们常规的捕食方式是在海底翻搅泥浆,筛出其中的食物,而不是像座头鲸一样捕食水面的鱼类和磷虾。

更为奇异的是,越来越多的灰鲸在沙滩上死亡。2019 年以来,多达 600 头灰鲸搁浅,数量之多被 NOAA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正式列为异常死亡事件(UME)。2019 年被冲上海湾地区的 14 具尸体中,6 头被发现死于营养不良,1 头死于渔具缠绕,5 头死于船只撞击。死亡原因仍然是一个谜。更让人忧心的是,科学家统计,去年出生的幼鲸数量是 1994 年有观察以来最低。


首例克隆北极狼 🐺 出生。这只名为“玛雅”的雌性小狼于今年六月在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中出生,待其百天后,实验室才对外宣布它的存在。

克隆“玛雅”使用的是与小羊“多利”同样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重组而成的胚胎被移植到比格犬体内进行代孕,最终出生。如今它们也仍共同生活在哈尔滨极地公园里。北极狼在红色名录上并不属于濒危物种,但这项技术,尽管富有争议,仍被视为未来挽救真正的濒危物种,阻止物种灭绝,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死后,你将变成一具营养丰富尸体。近日,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瑟姆签署了一项新的法案,合法化人体堆肥,法案将于 2027 年生效。人体堆肥,顾名思义,指的是将降解后的遗体化为废料。具体流程通常是将遗体放入一种钢制容器,再塞入稻草、木屑和苜蓿之类的有机材料,微生物作用下,人的身体逐渐分解。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后,你就拥有了一大袋富含营养的肥料——大约 0.76 立方米、180 千克。

2019 年以来,华盛顿、科罗拉多等四州已经相继合法化了人体堆肥。相比之下,火葬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土葬也通常会让化学防腐物质、棺材材料渗入地下,人体堆肥是环境友好得多的选项。家庭成员还可以选择将其领回家,埋在自家花坛中,让他“成为一棵树”,或是捐赠给自然保护区,如《创世纪》所写,“尘归尘,土归土”——有些讽刺的是,反而是一些天主教团体在反对该项政策,认为这个过程“将人体简化为了一次性商品”。


你现在也可以通过邮件订阅小鸟文学的 newsletter。

题图及文内图片由 Frank 拍摄


打开或下载小鸟App阅读更多

它是一本包含小说、非虚构、诗歌、档案等板块的新型文学杂志

张依依

新闻从业者,关心人类、科技与生活,“所有的鱼”主理人之一。平行世界里是个畅想在艺术幻想里的好青年。爱具体的人和别人的猫。

本期作品

李海鹏孩子们的街道·赛季寒冷时·三百年去来|非虚构哈维尔·马里亚斯伦德尔勋爵之歌|小说伊险峰消逝世界漫游指南|专栏在场她们的AI恋人|非虚构曼衍素华|小说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诗歌张一璇日式酒吧里的女人们|非虚构贾里德·汤普森强扭的幸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