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答案在风中飘荡
李明洁 非虚构图书馆
2年前
要经历多少死亡,才明白生命逝去已太多啊?

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民众哭嚎?
要经历多少死亡,才明白生命逝去太多?
朋友啊!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鲍勃·迪伦(Bob Dylan)1962 年首唱《答案在风中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在纽约的民间音乐季刊《唱出来!》(Sing Out!)上谈创作体会,“除了说答案还在风中飘,这首歌我没有太多可说的,书中、电影里、电视上、讨论组里都没有答案。哥们,答案在风中,在风中飘着呢。髦得合时的那帮家伙们要告诉我答案在哪里,去,我才不信呢。我还是说答案在风中,就像一张吹得停不下来的纸片,是会落下来……但唯一的问题是,当答案落下来的时候,人们任凭它飘走,没人去捡起来,……也就没有多少人可以看到可以知道。我还是要说,罪大恶极的是那些看到错误并明明知道错了的人转过头去佯装不知。我只有 21 岁,已经看过太多战争……你们这帮人早过了 21 岁,该更老练更有数了吧。”我不知道当年的迪伦是不是在故意耍酷,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60 年了,中国人说的一个甲子轮回的劫波都已渡过,而纽约人只怕是越来越没有答案了。


  1. 2022 年 2 月 27 日下午 3 时,曼哈顿中城布莱恩特公园里热闹的滑冰场。越来越多的纽约人走出家门,脱下了口罩,纽约市民从心理上进入了“后疫情时代”。

2021 岁末,灰沉沉的天空咬着牙较着劲。直到 2022 年 1 月 6 日,狂风终于裹着暴雪,迅疾掩埋了随处丢弃的一次性口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劈头盖脸的,还有认识的人染上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消息。

承建商安德鲁 2021 年初染过德尔塔,以为天然免疫了,但这次又中彩,老婆孩子无一幸免,但告诉我就像感冒。卡罗琳是纽约第一代新冠肺炎感染者,2020 年 3 月上过呼吸机,早打好 3 针辉瑞疫苗,发微信告知我头痛失声,也懒得去测核酸了,自己吃了针对性的非处方药,新年饭局推迟一天。保罗的孙子布雷顿 13 岁,没打过疫苗,感染后喉咙痛到无法进食,医院拒绝接诊,在家里耗了 2 周,但密切照顾他的父母亲都没事儿。楼上 93 岁弗兰克的私人看护流鼻涕,做抗原自测,阴性;但她头痛,再做核酸,阳性。灯具商高迪是疫苗的积极宣传员,早早打好三针莫德纳,天天催太太去打,年底却失去味觉,确诊感染;夫人马上去做快速检测,结果抗原阳性,但两人都并无大碍,这让高迪动摇了,“是不是疫苗对奥密克戎无效啊?那为什么还宣传让人去打呢?去库存吗?”理查德因为得过癌症又很胖,格外小心翼翼,打过强生,加强针也打得积极。12 月里他领着粉刷匠们翻新好一座教堂的内外墙,19 日礼拜天,应邀参加重开弥撒,人数控制在 60 人;神父周六核酸阴性,周一阳性,结果 20 人感染。理查德躲过了德尔塔却没躲过奥密克戎,立马引发哮喘,急诊打吊针,一走廊的人。61 岁的女友随即中招,不敢回家接触 85 岁的老母亲。纽约的酒店查疫苗卡不查核酸,两人索性开了房间,买来圣诞树装饰起来,从 12 月 23 日住到 31 日,“上帝保佑,搞得像度蜜月似的”。

除旧迎新的圣诞假期,熟人间调侃的问候语已然是“嘿,阳过了吗?”。开始我还试图通过比对找出规律,但人人都是人人的反例。疫苗、抗体、核酸、抗原、免疫,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宣讲的科学概念,被一轮又一轮的真人真事打脸,有了如今无数版本的民间解释,答案飘荡在风中,纷纷扬扬得叫人晕眩。

街上的检测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部免费。但谁不明白疫情是门大生意呢?曼哈顿中央车站 42 街的出口,沿街 50 米内,整个冬天都挤着三家检测机构,法相庄严,寸土不让。


  1. 2022 年 2 月 4 日上午 9 点半。中央车站 42 街出口处停着由大都会运输署的敞篷观光巴士改装而成的快速核酸检测车。后面蓝色的顶篷是“快捷实验室”(Lab Q)的检测点,这是一家 2019 年创立的体检公司,在曼哈顿占位最多。在它后面透明半封闭的塑料帐篷,是一家小型检测公司。各类公司的检测点在市区争抢地盘,互不相让。

《纽约时报》报道,依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1 月 10 日,美国新增感染人数超过 143 万,这是世界上自新冠流行以后单个国家的最高每日统计数;与之对照,上海当日新增 27 人(当然上海人也没曾料到 4 月时会日增过万,“动态清零”到全市拉响断粮警报)。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缩短原先建议的 10 天居家自我隔离的期限为 5 天,因为疫情导致了劳工短缺。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过了元旦就到任期了,下台前签署了一系列防疫法令,特别是 12 月 27 日起,纽约市所有打工人必须证明打过一针疫苗,45 天内必须打第二针。没有什么“知情同意”之说,纽约人要想出门干活,必须先打疫苗。这当然是针对需要人手的现场工作,居家网上办公是轮不到查疫苗卡的。橱柜商里奇的女儿管着他爹的财务和样品,备孕中,不愿打疫苗,“我能解雇她吗?”,里奇索性挂出歇业的牌子,老客户来才开门。到 3 月 10 日,我去纽约公立研究图书馆调阅民国时期的北京档案,117 地图室的门上还贴着告示,“缺人不开,若急需请至 121 方志室问询”,馆员倒是很帮忙,但毕竟不是他们熟悉的馆藏,等了 2 个多小时后,我才拿到 1926 年、1935 年和 1939 年的北京地图,在一名馆员的看护下细览。

星巴克在全美约有九千家门店,要求近 23 万员工接种疫苗或戴口罩并每周接受检测,限定 2 月 9 日为最后期限,这也是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规定的大雇主要求全面接种疫苗或每周检测的日期;1 月 14 日,美国最高法院否决了拜登总统针对员工人数超过 100 人的企业疫苗强制令,大法官们表示这一强制令超出了政府的权限;1 月 18 日,星巴克发出电邮备忘录,暂停对员工的疫苗要求,但这又与纽约市府的规矩不符,让纽约三百多家门店无所适从。大都会运输署(MTA)从事巴士、地铁、轮渡和铁路营运的员工约 6 万,三分之一都不愿打疫苗。纽约州长霍楚(Kathy Hochul)去年底,以强制令会加剧人手短缺为由,驳回了白思豪强制运输署人员打疫苗的请求,强调应对近九百万人口的大都会的公交保障,疫苗政策不得不“适度拿捏”。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斯科特(James Scott)的《弱者的武器》,主要想说,下属的日常抵抗表明他们并没有同意被统治;但他断没料到,在偷懒、装傻、暗中破坏、假装顺从之外,底层抵抗的形式里还会有“不打政府强推的疫苗”吧?

打开或下载小鸟App阅读更多

它是一本包含小说、非虚构、诗歌、档案等板块的新型文学杂志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长居上海和纽约,致力于北美汉学收藏的挖掘整理与美国流行思潮的观察和记录。著有海外人类学札记《那是风》等,非虚构著作《纽约的伤:一座大都市的损毁与愈合(2018-2022)》预计于 2023 年 3 月出版。

本期作品

李明洁答案在风中飘荡·纽约的残冬漫长·纽约2020|非虚构罗恩·拉什我的父亲像一条河|小说伊险峰消逝世界漫游指南|专栏在场硝烟散尽之后,黎巴嫩漫长的公民抵抗|非虚构库尔特·冯内古特发现经典|小说黄菊此里卓玛:阿觉娃的故事|非虚构格蕾丝·佩雷一个女人,年轻而衰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