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动物志》是西班牙语文学大师,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与玛加丽塔·格雷罗合作写成的故事集。故事集描绘了人类想象出来的各种生物、各种珍禽异兽,甚至是一些无法归类的存在,如阿宝阿库,形而上学动物,卡夫卡幻想的动物,植物羊博拉梅兹,百首鱼,食灵怪,分身,龙,凤凰,饕餮,狮鹫,墨猴,地精诺姆,泥人戈仑,巨人胡姆巴巴,巨牛库尤萨,独角兽,衔尾蛇……它们或存在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或出现在典籍文献、文学作品里,或流传于道听途说、野史逸闻,或出现在人类的梦境里,一切似乎都有凭有据,却又是混合了好奇、想象、推演、梦境、幻象,或出于喜爱、信仰、祈盼或出于避讳、担忧、畏惧的产物。
故事集包括 116 篇,所述之物并不止 116 种,有的篇目写到同类或相关联的几种动物,正如博尔赫斯所说,这本书把“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人类的想象所孕育的奇怪的生灵”收集在了一起。
经上海译文出版社授权,我们节选了其中四篇分享给读者。
镜子中的动物
十八世纪上半叶在巴黎出的《训导与求知信札》某一卷中,耶稣会的扎兰热神父计划考察一下广东民间的迷信和误传的事物。在初步的调查中,他记录到一种游得很快、闪闪发光的鱼,谁也没有接触过,却有许多人声称在镜子里面见过。扎兰热神父于一七三六年故世,始于其手的工作就此搁置;一百五十年后,翟理斯*继续他中断的工作。据翟理斯说,对鱼的迷信来自一则流传更广的神话,那要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在那个时代,镜中世界和人间世界不是像现在这样互相隔绝。此外,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物种、颜色还是形状都不一样。两个王国,镜中的和人间的,和睦相处,通过一面面镜子进进出出。有一天夜里,镜中人入侵人间。他们力量强大,但是经过浴血苦战,黄帝的法术终于占了上风。他打败了入侵者,把他们囚禁在镜子中,强迫他们在一种梦中状态重复人类的所有行为。黄帝剥夺了他们的力量和外形,把他们变成唯命是从的映象。然而终有一天,幻术下的昏睡会被祛除。
第一个醒来的将是鱼。在镜子深处,我们将会看到一条淡淡的线,线的颜色跟任何别的颜色都不一样。然后,其他形状的东西开始苏醒,慢慢地,样子跟我们不一样了,不模仿我们了。最后它们会冲破玻璃或金属的障碍,而这次它们再也不会被打垮了。水中的生物会跟它们并肩作战。
在云南,传说中讲的不是镜中鱼,而是镜中虎。还有人认为,在镜子中的动物入侵前,会听到镜子深处传来兵器的乒乓声。
*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英国汉学家,曾任英国驻华外交官,后长期担任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编著有《华英词典》《中国文学史》等。
百首鱼
百首是一条鱼,是恶语之业*造成的,是身后往昔时间的回响。中国一部关于佛陀的传记中提到,佛陀遇见几个渔夫,他们在拉一张渔网。经过无数次努力,他们终于把一条大鱼拉上了岸。这条鱼长有一个猴头、一个狗头、一个马头、一个狐狸头、一个猪头、一个虎头……就这样一直到一百个头。佛陀问它:
“你不是迦毗罗吗?”
“我是迦毗罗。”百首鱼临死前回答说。
佛陀跟弟子们说,迦毗罗前世是个遁入空门的婆罗门,他参透佛经的智慧超越了所有人。有时候,他的同伴说错了什么,他就骂他们是“猴头”“狗头”之类。当他死后,他这些谩骂累积的业使他变成了水中的怪物,扛着他曾经说过他同伴的所有的头。
*karma,梵语,又译“羯磨”,一般指因果报应。
美国动物志
在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的伐木营地里,流传着一些逗笑的神话故事,里面有奇奇怪怪的造物,当然谁也不会去相信。
隐身怪总是躲在什么东西的后面。一个人不管转身多少次,这怪物总是在人身后,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看见过它,尽管它已经杀掉、吃掉了许多伐木工人。
绳蜥是跟矮脚马一样大小的怪兽,它的嘴巴像根绳索,跑得再快的兔子也会被它用嘴巴做的绳套逮住。
茶壶精,它的名字来自它发出的声音,就像茶壶里面的水沸腾时发出的咕噜声,嘴里还冒雾气,会倒退着走路。难得有人见过几次。
斧柄犬的头像斧头,身体像斧柄,四条腿又粗又短,专吃斧柄。
这个地区的鱼类中,有一种叫高地鳟鱼,在树上筑巢,善飞,却怕水。
另外还有叫古鲂的鱼,它倒退着游动,以避免水进入眼睛,“它的样子跟翻车鱼[1]一模一样,但是身量要大得多”。
我们别忘记古芙斯鸟,它筑的巢是颠倒的,它倒退着飞行,因为它不在意飞到哪里,只在意自己在哪里。
吉利加卢鸟,把巢筑在著名的四十金字塔[2]陡峭的斜坡上。它生下方形的蛋,以防止蛋滚落而找不到。伐木工人们常常把鸟蛋煮熟了当骰子玩。
尖冠松鸡只有一只翅膀,这让它只能朝一个方向飞,绕着一个圆锥形的山岗没完没了地转圈子。它羽毛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和观察者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美国民间关于伐木巨人保罗· 班扬(Paul Bunyan)的传说中占地四十英亩、形如金字塔的山林。
[2]一种成年后体型庞大的鱼类,又名海洋太阳鱼、翻车鲀、头鱼、曼波鱼、月亮鱼等。
三十六义人*
地球上有——并且一直有——三十六个正直的人,他们的使命就是在上帝面前公正地评判世事,他们就是三十六义人。他们相互间都不认识,都非常贫穷。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自己是三十六义人之一,他就会马上死去,会有另外一个人——也许是地球上另外地区的人——来取代他的位置。他们想不到,自己构成了宇宙的秘密支柱。如果没有他们,上帝会把人类消灭。他们是我们的救星,而自己却不知道。
犹太人的这种神秘信仰,被马克斯· 布罗德[1]揭示出来。
其遥远的根源,可以在《创世记》第十八章中找到:主说,他将不摧毁所多玛城,如果城里能有十位正义之士。[2]
阿拉伯人也有类似的人物,称为库特卜[3]。
*原文为 Lamed Vavniks,其中 lamed、vav 分别对应希伯来语中的数字 30 和 6,nik 则指……人,复数形式 niks,更完整的说法是 Lamed Vav Tzaddikim,Tzaddikim 为 Tzaddik(“义人”)的复数形式,也称 Nistarim(“隐者”),概念出自犹太教神秘主义传说。
[1]Max Brod(1884—1968),犹太德语作家、评论家,出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今捷克首都布拉格,后定居以色列特拉维夫,他最著名的身份是作家卡夫卡的朋友、文学遗嘱执行人,卡夫卡作品的整理者和出版人。
[2]参见《圣经· 旧约· 创世记》第 18 章第 32 节:“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写法有 Qutb、Qutub、Kutb、Kutub 或 Kotb,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概念,本义为“轴”“支杆”“枢纽”,引申为“完美的人”“圣人之领袖”,在神与人之间进行调解。
题图为 The Unicorn is Found (from the Unicorn Tapestries), 1495–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