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美国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再次凸显了这个国家内部的争议与分裂。它们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废止堕胎权的草案遭到泄露;纽约州布法罗市 10 名黑人被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杀害,另有 3 人受伤;得克萨斯州尤瓦尔迪市 19 名儿童和 2 名教师被杀、17 人重伤;美国国会就 2021 年 1 月 6 日的国会山骚乱事件举行听证会,特朗普被指“未遂政变”,一些共和党人则称听证会是“政治迫害”。
其中,布法罗和尤瓦尔迪的枪击案,使得人们对更严控枪的呼声再次兴起。但是,最后估计会和以前一样陷入僵局,无法促成行动和立法。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无论是归咎于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历史悠久的枪支文化、共和党人的阻挠、选举政治制度的问题,等等,都有几分道理。
因为是老问题,《纽约书评》最近直接将旧文集结,做成“枪支流行病”的专题。比如,历史学者埃德蒙·摩根(Edmund Morgan)在关于《武装美国:美国枪支文化的起源》(Arming America: The Origins of a National Gun Culture)的书评中称,美国人对枪支的热爱始于 1820 年代,他们效仿英国绅士,买昂贵的步枪,形成一种亚文化;
2012 年康涅狄格州小学枪击案后,作家加里·威尔斯(Garry Wills)认为,对 NRA 的会员来说,枪就是他们的摩洛(Moloch)神,需要不停献祭儿童;2017 年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后,法学学者亚当·温克勒(Adam Winkler)撰文称,NRA 曲解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更好的枪支法律并不与之违背,人们可以通过民主进程解除步枪协会的武装,推动改变发生;
2018 年佛罗里达校园枪击案后,作家亚当·霍赫希尔德(Adam Hochschild)评论了三本相关书籍——《武装在美国:从殖民地民兵到隐蔽携带的枪支权利史》(Armed in America: A History of Gun Rights from Colonial Militias to Concealed Carry)、《加载:第二修正案的解除武装史》(Loaded: A Disarming History of the Second Amendment)、《选定国家:一场西部叛乱》(Chosen Country: A Rebellion in the West),称由于巨额竞选资金支持,美国国会恐惧 NRA,不仅忽略由于控枪不力造成的伤亡等数据,还使制造商和经销商免于承担因枪死亡的任何责任,阻止疾病控制中心对枪支暴力开展任何研究。
有意思的是,霍赫希尔德在某种意义上还预测成功了三年后的国会山骚乱事件,称特朗普在 2020 年竞选失败后,将尽一切可能激怒和团结支持者。“对任何极右翼人士来说,他的失败或下台将是阴谋论恢复世界新秩序的拟真证据。这些穿着靴子和迷彩防弹夹克的持枪男子会安静地接受他离开白宫吗?而且,如果他们不能阻止,会以某种方式报复吗?”他在文中写道。
除了控枪的争议,在更大维度上,《金融时报》编辑爱德华·卢斯(Edward Luce)在 6 月撰文《美国正走向内战?》(Is America heading for civil war?),称虽然美国又将爆发一次内战的提法听起来太过耸人听闻,但是最近有几本新书发出了有说服力的警告,现在美国分裂的风险比 1861 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令人警惕。
比如他提到,学者芭芭拉·沃尔特(Barbara Walter)在《内战如何开始:如何阻止内战》(How Civil Wars Start: And How to Stop Them)一书中认为,今天的美国民主在所有题目上都选错了答案;
记者乔纳森·马丁(Jonathan Martin)和亚历山大·伯恩斯(Alexander Burns)在合著书籍《这不会通过:特朗普、拜登和为美国的未来而战》(This Will Not Pass: Trump, Biden,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Future)引用拜登的担心——“我当然希望(我的总统任期)能圆满完成。如果不行,我不确定我们的国家是否还会完整。”;
作家斯蒂芬·马尔什(Stephen Marche)在《下一场内战:来自美国未来的通讯》(The Next Civil War: Dispatches from the American Future)悲观预言,美国距离分裂危机只差一场大规模暴力行动。
他们观察到的现实论据包括,民调显示,大多数共和党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相信,民主党人窃取了选举成果,但在正常民主体制下,败选政党会成为忠诚反对派;两党按照种族和身份划分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共和党选民几乎全是乡镇白人,民主党则几乎全是城市和多种族选民;目前两党都有 1/3 以上的人认为,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诉诸暴力合理,而 2017 年这一比例均不到 10%;美国右翼民兵的数量近年来呈爆炸式增长,白人至上主义情绪也渗透到了美国执法机构。潜在武装叛乱分子的数量是左翼叛乱组织(如黑豹党和共生解放军)的数倍,后者曾在 1970 年代早期造成过类似恐慌,等等。
“对于美国民主的持续下滑,几位作者都没有给出简单解药。他们的补救措施——找到使多种族民主正常运行的方法,让金钱退出政治,向美国儿童教授公民学——有一种一厢情愿的事后诸葛亮的即视感,而不是严肃的行动计划。虽然是加拿大人,但马尔什深刻地意识到了全球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情况。尽管美国建国之初有些虚伪,但没有哪个国家是建立在这样的信条之上的,即它可以容忍陌生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卢斯写道。
也如马尔什所言:“如果说美国的实验没有给世界带来光辉卓越的人类愿景,那将是谎言,邪恶的谎言:人类的差异值得肯定,人类的矛盾至关重要。这仍然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关于人类存在的愿景。”
还有什么值得想想……
01
6 月,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公共事件要数河北唐山打人案,讨论层出不穷,争议非常激烈。其中,最为激烈的争议(唐山打人事件是否反映出性别问题),按道理不该成为争议,但很遗憾,它在网上吵得最凶。
毫无疑问,该事件缘起性骚扰,至少就能反映出是性别问题。而且,事件发生后女性普遍对安全感的恐惧和焦虑,更揭示出性别不公的现状。所以,论者完全可以从性别视角批判现有结构上的不平等,推动性骚扰、性暴力等具体问题的解决和人们观念上的改变。
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小鸟文学》曾访谈过学者贺欣,他研究了女性在离婚诉讼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如何形成,揭示了中国司法实践中的男女不平等。可见,这种系统和结构上的不平等没法装作不存在。
除了性别视角,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认为,人们还需要反思为什么现有制度没给人们见义勇为提供足够的激励和保护?如果没有制度保护作为后盾,绝大多数人首先考虑的都会是自保。与之相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从哲学角度补充了劳东燕的讨论。他问道,除了制度、勇气和荷尔蒙,见义勇为还需要哪些元素加持?做一个好人为什么比想象中的要难很多?
社会治理或扫黑除恶的分析视角被许多人提起,但或许更让人玩味的是,唐山开展“雷霆风暴”的运动式治理后,当地对媒体报道的限制,还有公安局门口众多排队的访民和网上举报涉黑的民众,足以可见地方政府暴露出的治理问题。
还有很多角度,不再提及。最后说一点,和许多公共事件类似,网络暴力在唐山打人案中再次成为问题,简单或极端思维在网友“讨论”中也非常普遍,比如扣上性别对立的帽子和必须从性别角度讨论,似乎都不可取。毕竟,很多问题都可从多元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但在一些人眼中,只有标签或所谓核心,看不到除“我”外的其他景观。
02
中国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引发不少争议。一是检测的规模与成本。因为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说法,为了方便群众,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步行 15 分钟核酸“采样圈”。据《经济观察报》,河南是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采购核酸采样屋的地区,计划投入近 6 亿元采购核酸亭,每个核酸亭价格在 4 万元左右。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另据东吴证券估算,如果中国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一年的成本上限约为 1.7 万亿元,占 2021 年中国名义 GDP 的 1.5%、公共财政收入的 8.7%。可以比对参考的是,2019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 6.6 万亿元,占当年 GDP 的 6.6%。
二是检测的频率和时间。像在许多城市,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都需要出示核酸阴性证明,但时间不一(如 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7 日),其间标准对公众来说并不明晰,误事或不便时有发生。
三是费用谁来承担。与新冠疫苗由医保和财政共同分担费用不同,国家医保局 5 月底称,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但参保患者看病就医时发生的核酸检测费用,可以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此前,各地的费用承担方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检测费用由医保和财政共同买单,还有市民自费的情况出现。另据华创证券测算,常态化核酸检测将为财政和医保带来巨大负担,今年前四月已花近 1500 亿元。
四是检测这门生意。北京多家核酸检测企业出现造假,新浪科技采访多位专家后称,短时间频繁出现造假,一方面是混采方式、阳性率低等特点,导致造假不易被发现;另一方面,在扩大混采比例后,企业的利润将成倍增加。而且,在毛利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的企业绝不止被查处的这几家,只是在阳性率很低的情况下,它们被发现了而已。
03
河南四家村镇银行出现取款难,涉及 40 万储户、400 多亿存款。后来,不少储户发现自己的健康码转成红码,舆论哗然。
《财新周刊》的社论《警惕健康码滥用》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河南有关部门将取款难的受害人赋红码,显然并非出于疫情防控,而是防止其到河南表达诉求。这种以赋红码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性质恶劣,危害极大,严重侵犯了公民的权利,也侵蚀了防疫大局的根基。民怨沸腾数日后,真相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州楼盘维权业主健康码也变红,承诺非村镇银行储户后才转绿。这表明,借助健康码的管控行为在当地已非止一例。”
健康码被滥用固然让人气愤,但这起金融事件本身暴露的问题也不应忽视。正如学者唐涯写道:“我有点担心,尤其在这个‘远程赋红码’之后,批评和反思会容易发生视角偏移,集中到大河南不靠谱这个议题上。谈到金融也会容易认为是‘金融监管缺位’——比如说村镇银行利用互联网平台去跨地区揽储,板子又打到平台身上,然后进一步加强‘监管’。过去几年,这种事几乎是周而复始地在发生。‘管’的范围是越来越宽,但是‘监’的效率却不见提高。我希望把逻辑稍微往前推一层,引出更深层的反思——监管政策的制定是否应该有前瞻性?是否有容错和修正空间?”
她称,村镇银行是 2007、2008 年左右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金融配套创新提出来的,几年间发展得如火如荼(截至 2021 年全国有 1651 家村镇银行)。但是,2012-2013 年之后,城市化大潮以及制造到服务的经济转型,使得大批村镇银行陷入生存困境,最后变成揽储通道。之后 P2P 等互联网金融爆发,但 2017 年后又被严控。村镇银行因为有银行两字护体,开始在整个表外资金链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越严格,村镇银行反而因为在整个银行体系内无足轻重的角色获得了生长空间。一直到 2018 年后经济持续下行,资管新规让金融市场加快出清,再接着 2020 年疫情冲击,一步步引发了资金链的风险,这才让监管层意识到,当年种下的因,已经成了有点苦涩的果。……监管政策出台的机制本身,是否值得思考?……类似的例子实在不少,双创、互联网金融创新、结构化货币政策,还有 A 股市场的熔断,都曾抱着美好初心,都曾落了一地鸡毛。”
04
5 月,戛纳电影节在线下举办,一扫疫情阴霾,但在持续三个月仍未结束的俄乌战争的笼罩之下,又使得这场电影节有关政治和艺术关系的争论成为焦点。需要说明的是,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讨论的只是相互渗入程度或表达方式优劣的问题。
比如在开幕式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连线,谈电影与政治的贴近,发表和平倡议;在一种关注单元中,乌克兰导演马克西姆·纳科内奇尼(Maksym Nakonechnyi)的电影《蝴蝶视觉》(Butterfly Vision)入选,该片取自真实事件,讲述 2014 年俄军入侵顿巴斯地区后实施的暴力行为;
戛纳拒绝了俄罗斯官方电影人参与,但俄罗斯导演基维尔·谢列布尼科夫的电影《柴可夫斯基的妻子》(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该导演因受俄罗斯官方基金会的资助遭遇争议,但他称自己的作品没有政府宣传性质。事实上,他本人近年常以俄罗斯政府反对者的形象出现。
在性别政治方面,虽然艺术总监蒂耶里·福茂坚称,影片入围不该是配额制,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这是“法国传统”,和美国不同。但是,从最初的三位女性导演入围主竞赛单元,到后面又增加两位。外界猜测,这或许是迫于美国媒体方面的舆论压力所致。在发布会上,福茂还说,戛纳考虑在“青年电影”的学生短片单元中推出性别配给制度。
05
6 月是 LGBTQ 群体的“骄傲月”(pride month),《纽约客》精选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了美国过去几十年 LGBTQ 权利的进展,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在《“公害”拉里·克莱默》(Larry Kramer, Public Nuisance)中,迈克尔·斯佩克特(Michael Specter)描述了一位革命性的剧作家和倡导者,他帮助改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理解以及治疗和研究的政治;
玛莎·格森(Masha Gessen)在《纪念跨性别拉丁裔社区的母亲罗蕾娜·博尔哈斯》(Remembering Lorena Borjas, the Mother of a Trans Latinx Community)中,书写了这位墨西哥裔美国活动家的遗产;在《完美妻子》(The Perfect Wife)中,艾瑞尔·李维(Ariel Levy)讲述了伊迪丝·温莎(Edith Windsor)的故事,她带着如此坚定的决心走上法庭,帮助重塑了同性婚姻的未来;
在《一名士兵的遗产》(A Soldier’s Legacy)中,本·麦格拉思写了一个在“别问,别说”时代的战斗士兵;最后,在《保利·默里的许多生活》(The Many Lives of Pauli Murray)中,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介绍了一位有时被忽视的活动家,她“既走在时代前面,又在幕后”。
06
2022 年的布克国际奖颁给了吉丹贾丽·斯里(Geetanjali Shree)的《沙墓》(Tomb of Sand)。这是首部获得该奖的英译印地语小说。作者斯里和译者黛西·洛克威尔(Daisy Rockwell)共同赢得 5 万英镑奖金。
《沙墓》讲述了一个年届八旬的老妇在丈夫去世后一度陷入深重抑郁,尔后又振作起来重获新生的故事。她去了巴基斯坦,直面当年印巴分治加之于她、迄今也未能化解的少年时期创伤,继而反思身为一名母亲、女儿、女性以及女性主义者的意义。
值得一提,《沙墓》的出版商是小型独立出版商“倾斜轴”(Tilted Axis Press),其创办者黛博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曾在 2016 年凭借翻译韩国作家韩江的小说《素食者》与之一同获奖。随后,她用奖金创立倾斜轴出版社。倾斜轴之外,今年布克国际奖的入围作品中,还有两部小说出自一家小型独立出版商“陆上行舟”(Fitzcarraldo Editions),展现了另一种文学出版的可能性。
除了布克国际奖,今年的女性小说奖获奖作品为日裔美国作家露丝·尾关(Ruth Ozeki)的《色与空之书》(The Book of Form and Emptiness)。另一边,有着 50 年历史的科斯塔图书奖突然宣布停办,引发图书行业的失望之声,但赞助商科斯塔(Costa)咖啡并未给出具体停办理由。
07
几条文化新闻可以留意。一是美国畅销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在接受采访时称,白人男性作家和编剧在电影、电视、剧场以及出版行业都遭到歧视,“正面临着另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此番言论一出,即受到批评,帕特森立马道歉:“我向称白人男性作家难以找到工作是种族歧视的言论道歉。我绝对不认为白人作家面临着种族歧视。无论是在文学界、好莱坞还是任何地方,我强烈支持多元的声音被聆听。”
二是澳大利亚迈尔斯·富兰克林(Miles Franklin)文学奖的入围作品《狗群》(The Dogs)被《卫报》指出抄袭,包括与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著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有近 60 处相似甚至完全一样的语句,以及多处雷同情节。
随后,作者约翰·休斯(John Hughes)发表道歉声明,称在 2017 年教创意写作课时曾读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后来把它们和自己采访外祖父母的材料混在一起。“我想向阿列克谢耶维奇及她的译者道歉,因为我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使用了她们的文字。”休斯说。
道歉声明发表五天后,作家香农·伯恩斯(Shannon Burns)和学者埃米特·斯廷森(Emmett Stinson)又发现了《狗群》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安娜·卡列尼娜》《西线无战事》等书籍的相似之处。出版商也改变自己先前的态度,对争议感到苦恼,认为信任被破坏,选择与作家保持距离。
三是 2020 年,英国诗人凯特·克兰奇(Kate Clanchy)凭借回忆其教师生涯的作品《我教过的孩子们,以及他们教会我的东西》(Some Kids I Taught and What They Taught Me)获得奥威尔奖,风光无限。之后,批评者挑出其中一些语句涉嫌种族主义,掀起了一场席卷作者、批判者、支持者和数十名图书行业人士的风暴。最近,该书耐人寻味的修改版又被新出版商推出。
《卫报》的一篇长篇报道讲述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各方观点,更细微地让我们了解到欧美文化战争风潮下的个人际遇和普遍困境。“争论的焦点是,这些是早该做的纠正,还是代表扼杀想象力;艺术是否有权利冒犯,以及如果出版业本身不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中产阶级行业,那它是否会不那么笨拙地驾驭这一切。”文章写道。
08
几部英文新作值得关注。德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维尔纳·赫尔佐格的第一本小说《暮光世界》(The Twilight World)的英文版出版,讲述二战结束后,日本士兵小野田宽郎(Onoda Hiroo)在菲律宾一个小岛上守卫 29 年,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的故事;继《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后,比尔·盖茨又写了一本有关人类未来的新书《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How to Prevent the Next Pandemic),希望让新冠肺炎成为最后一次大流行病;“哥特小说女王” 雪莉·杰克逊(1916-1965)生前未发表的两部短篇小说 Charlie Roberts 和 Only Stand and Wait 在美国 Strang 杂志刊发。
09
5 月 27 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诞辰 115 周年,《小鸟文学》刊发书摘以纪念这位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今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 70 年,6 月 2 日是她的官方生日,英国和英联邦国家连续四天举行白金禧庆祝活动。伊丽莎白二世是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而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长达 72 年;6 月 17 日,俄裔美籍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诞辰 140 周年,他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被誉为音乐界的毕加索。
10
6 月 3 日,加拿大社会学者多萝西·E.史密斯(Dorothy E. Smith,1926—2022)逝世,她开创了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论和调查方法的机构民族志;6 月 8 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1949—2022)逝世,他对中国的现象学和儒家哲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位率真、执着和开放的哲人;6 月 14 日,以色列作家亚伯拉罕·耶霍舒亚(A.B.Yehoshua,1936—2022)逝世,他与阿摩司·奥兹、大卫·格罗斯曼并称“以色列文学铁三角”。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长题图来自 Kyle Mills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