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为什么《二舅》会引起那么大争议?
曾梦龙 Newsletter
3年前
这是知识和思想界新近发生的 11 条动态。

7 月底,B 站一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突然火了,播放量现已超过 4000 万,并在全网引发关注与争议。

在知识界,大多数人对这则视频的叙事框架持批判态度,认为其美化苦难,对苦难没有历史、制度、社会结构等层面的反思,非常肤浅,而且存在精神鸦片的嫌疑,让人对不公认命,不再反抗。

比如,经济学者聂辉华撰文《苦难不是辉煌,消灭苦难才是》称,“很多人感动于视频的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我觉得,此言差矣!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首先是要让大家都有机会拿到好牌,其次是确保大家起码拿到正常的牌,再次才是不让某些人把好牌拿光了(比如南昌国控集团的周某)。打过牌的人都知道,真要是拿了一副烂牌,你觉得自己能赢吗?不要对极端小概率事件抱有幻想,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改善制度。这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社会学者孙立平认为,对苦感的麻木是很多问题的深层根源。“首先的一点,就是对于苦的麻木可以有助于于形成一种顺从、服从这样的性格。因为他什么都可以忍,他对这个苦不是那么敏感。第二,一个社会,如果对苦比较麻木,这个社会的方向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模糊了,也就混淆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如果这个都有点分不清楚的话,我们怎么能够想象这个社会的方向是清楚的、明确的呢?第三,涉及到我们通常说的为什么没有记性,为什么缺少反思?这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其中的一点也是对于苦的这种麻木和迟钝,它不能够刻骨铭心。所以,对于苦的感觉和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资深媒体人张弘觉得,“观众不需要二叔扮演申诉者和抗议者的角色,但是,将苦难转化为心灵鸡汤,却显示拍摄者(也是代言人)的幼稚和功利。拍摄者的言说配不上数十年里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难,也配不上‘二舅’所经历岁月。与过去几十年沉痛的中国历史相比,这个片子显得肤浅而轻佻。”

哲学学者周濂则将争论抽象为,“在无能于反抗,或者即使反抗、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不公无法得到及时纠正的前提下,个体应该如何自处?”。他给出了四个选择:“选择 1:继续奔走呼号,把余生投入‘西绪福斯式’的反抗中;选择 2:做清醒的现代人,对一切可能蛊惑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话语保持警惕与批判;选择 3:把社会不公部分‘转译’成命运苦难,承认之,接纳之,这是身为草民不得不然的选择,尝试在私人领域的生活缝隙里活出一点自己的精彩;选择 4:逐渐变得漠然和麻木,沦为牺牲品而不自知,甚至为施害者辩护和叫好。”

他分析说:“四种选择并非泾渭分明,多数人是混合体,随时间、阅历和心力的变化,伺机游走,此消彼长。大致说来,四种选择各有弊端:选择 1 最需要勇气,但时刻面临被恶龙所屠的危险;选择 2 保持批判性,做清醒的现代人,会给自己带来‘免责’的愉悦感和智识的优越感,从而存在自欺的可能;选择 3 看似优游自得,其实高度不稳定,随时会被假冒成苦难的社会不公打破平衡,且有可能滑向选择 4;选择 4,既是系统的牺牲品,也可能是共谋者。……最终的最终,你会发现,选择只是假象,因为你别无选择。”

为了讨论方便,上述知识人对视频反映的问题都有高度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这在锐利批判的同时,不免也简化和忽略了一些内容。相比之下,文学学者许子东采用文本分析和对比的方式,提供了一些更细致的洞见。在他看来,《二舅》与余华的小说《活着》有相通的地方,就是“很苦很善良”这个基本点。它们都是一种“安全阀门”:“‘很苦’,是记忆积累,又是宣泄需求,是畅销保证,也是社会安全阀门。”

“《二舅》的许多细节都展示出了非常精致的、符合意识形态规则的探索……但是内在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是因为它有一种力量。……就像《二舅》这个作品是侄子在替二舅说话,觉得他的这一生要歌颂,因为这样的人不歌颂,埋藏在社会角落里可能就没人理了。有人说《二舅》里的二舅有一种精神,假如要我来定义的话,我会把这种‘精神’理解成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还能努力地活着,而且活得有价值。”

不过,大多知识分子由于不了解 B 站(Z 世代用户占比超过 80%)和青年文化,一些批评有过度发挥之嫌,更多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对现状的不满或思考,也忽视了传播的视角。当然,批判现实自有价值,但绝不能建立在自己做得不咋样,还批评大家感动于鸡汤,不会反抗。须知,鸡汤虽不能治好精神内耗,但短暂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对普通人已然不易,不必苛责。

关于此,播客“八分”的一位听众“木梓”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观察:“作为一个长期 B 站用户,个人感觉,与其说是大家理解了这个视频把它推上了热门,不如说是标题以及 B 站的弹幕文化把它推上了热门。用户不一定真的需要理解这个视频是否真的缓解了我的精神内耗,他们只要发着一样的弹幕,就会有一种认同感。”

“不得不承认,近些年,只要标题含有‘反内卷’、‘内卷’、‘躺平’、‘精神内耗’之类的词,一般都会解锁流量密码。这个视频真正的出圈,是在两三天之后,我在官方媒体看到对这个视频的推广。说实话,当时很震惊。但也印证,现在很多人需要一个这样的东西,以寻求一种内心认同。他们是否真的认同这个视频的观点,是否这个视频真的能缓解他们的精神内耗,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虽然视频的真实性也是争议焦点,但很可惜,似乎除了“红星新闻”去当地做了一番考察,发现一些事实和视频有出入外,并无更多媒体提供调查事实佐证。

 

还有什么值得想想……

01

海南、广东、内蒙古等地出现多起新冠病例,“静态管理”的地区不断增加,呈现越来越常态化的趋势。关于防疫政策的得失,此前多期我们已经做了讨论。最近,经济学者盛洪撰文《如何结束过度防疫?》,比较贴近许多人的当下感受和争议问题。他称,自己之前就“清零”目标、社会成本、脱钩效应、道德标准、防疫手段等多个角度批判过“过度”防疫,但现在的批判是其不可终止的特性,是最后的“过度”。这既指时间太长,又指没有一个结束的日期或条件。

“为什么说大陆中国现有防疫政策没有结束安排呢?首先它不可能达到它宣称要达到的‘清零’目标。如果不能达到,它就反复重复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构成一个死循环,欲达到其目标就要继续过度防疫,过度防疫又不能达到其目标。结果永无宁日。三年防疫的实践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其防疫手段过于粗暴和严苛,一旦发现有一例核酸阳性,就隔离整个社区;一个城市一旦有若干例新冠确诊,就要封城。但防疫三年来,似乎‘反弹’一直没有停止。刚消停两天,就会有病毒冒了出来。它没有终结,也看不到终结的征兆。归结于过度防疫政策的错误,就是要么其手段达不到其目标,要么其设定的目标任何手段也不能达到。”

“防疫政策是个特殊的临时的政策,它的实施会暂时限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这在有限期的情况下,经正当法律程序批准是可以容忍的。但如果这一状态没有限期,没有结束的条件,就变成了常态。这种违反宪法的社会状态就变成了公民必须长期忍受的状态,如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就偏离了宪法状态,就使宪法原则持续遭到破坏,这就等于颠覆一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因而防疫政策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常规的规则,否则它就是在改变基本制度,而这种改变会造成对一个社会的总体的长期损害。”盛洪在文章中写道。

02

据南京市政府对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事件的通报,吴啊萍涉嫌犯寻衅滋事罪,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这一处理符合不少民众的情感和心理,但从法律上来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前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黄应生就写了一篇《刑法介入佛法,是否最好办法?》,讨论了“吴女士的行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佛法中供奉和超度的区别?”、“刑法不当介入佛法的后果?”三个问题。

他认为,“将美化、否定侵略战争、宣扬纳粹、军国主义等行为与寻衅滋事进行关联,不论是从规定本身看,还是在法理上,都略显牵强。因此,有法律人士认为,有必要针对此类行为在‘寻衅滋事’之外另外进行专门规定,且应根据行为的性质轻重,分别由行政法律规范和刑法予以规制。”

“这是一场不懂佛教教义,是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心理所造成的一场误会而导致的结果。吴的行为,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27 条规定,利用邪教、会道门等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包括 10 日以上 15 日以下的拘留,还可以处于 1000 元以下的罚款。通报里面提到吴啊萍长期被噩梦缠绕,她的精神状况很不好。其实,她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摆脱自己不好的精神状态。因此,如果非要关她一段时间不可,找个理由对其行政拘留就够了。其实,我更认可的办法是,送她进佛学院学习,学成后一辈子礼佛,为中国人祈福。”

针对玄奘寺地藏殿随后的紧急通知称“即日起往生莲位超度亡灵,需提供死者生前无犯罪记录证明,有征信不良记录者酌请另议”,黄应生评论道:“以后,放下屠刀者,更不能立地成佛了!假如这个成为寻衅滋事罪的生效判例,那真的不得了,刑法就得对佛法进行全面审查,就如网友所说,佛教也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佛法肯定受不了,刑法也估计受不了。你认为这是社会治理的好办法吗?”

03

北京大学生物学讲席教授饶毅发表多篇文章质疑华大集团 CEO 尹烨,引发争论。质疑点之一是饶毅认为,尹烨推广的益生菌是假药,称目前“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

随后,尹烨发文《华大到底发过多少篇菌群文章》,疑似回应饶毅言论。文章称,截至 2022 年 6 月,华大申请了疾病相关微生物标记物、功能益生菌株等相关发明专利 300 余项,申请进入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获批 140 余项。

接着,饶毅再次发文《表扬尹烨证明自己卖假药:公布几十篇论文无一检验过其益生菌的任何生物学作用》,称“华大自己的文章基本不解决科学问题、也不解决应用问题,以堆砌数据为己任”。

就这场争论,《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一些第三方人士。总体看来,科学界偏向饶毅,企业界也承认,益生菌行业存在暴利和夸大功效的乱象。

质疑点之二是饶毅认为,尹烨作为公众人物、生物科学从业者,向公众传播的科普信息存在诸多漏洞。他说:“因为文科朋友告知,而看了几个尹烨的视频,结果发现错误连篇,基本是个个都有错,但有些错误需要懂一些专业的人才知道。一般理科的人,稍微看几个就知道肯定有问题。要个个纠正、澄清的话,不知道需要几天几夜。”

尹烨回应道:“谢谢指教。一如之前,我在《圆桌派》所表达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质疑点之三是饶毅从科普扩展到尹烨的博士学位,说“如果是不用上课的博士,那么尹烨的博士与陈春花的博士,哪一个更水,就可以争议。”后来,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而非尹烨,发表了一封关于哥本哈根大学及丹麦博士教育说明的公开信

饶毅回应全丹中国学联,称“调转你们的枪口,查哥大是否特殊对待尹烨?哥大与华大是否有金钱/学位交换关系?你们自己是否反对伪科学和劣学位?”关于此,《南都周刊》的报道称,哥大曾与华大基因合作办学,多位前、现高管曾与该校有关联。

04

学术杂志《思想》推出“余英时与自由主义:悼念余英时先生”专题,收录三篇文章。编者称,“余先生一生主张民主与自由,不过除了若干少作,并没有专著陈述他的自由主义信念。在本期的专辑‘余英时与自由主义’中,王邦华、陈祖为两位教授探讨余先生在 90 年代接触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后的一些回应,揣度余先生晚年会如何界定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这种方式重现余先生的政治观点,向余先生致上敬意,格外有其价值。”

“同样出于敬意,唐小兵先生追述他跟余先生交往的点滴,特别记录下余先生对大陆上像他这样的新一代学人的期望,令人感慨有加。小兵先生一向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知识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的种种命运,有一份深刻的同情。文章的结尾处从个人角度思考‘人生的完成’这个挑战,读来也令人动容。”

除了余英时,今年过世的张灏也对当代中文世界的人文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思想》在同期刊发了学者郭克在上海封城期间撰写的《追念张灏先生:警觉人世与人性之恶》。“郭克想起他最后一次跟张先生通电话,问张先生最近在研究什么问题。张先生缓缓回答:为什么在中国‘人’会被神化?郭先生回顾张先生看出从轴心时代的先知到启蒙知识分子,多有一种‘精神气质’,称之为‘人极意识’。”

“轴心时代的先知尚受到超越意识的限制,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极意识’则已无止境。这种人极意识,正是中国思想一贯地将人‘神化’的源头与动力。到了近代职业革命家带领社会革命,这种‘人极意识’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正是张先生晚年一直关注的大问题。张先生所谓的‘人极意识’,另一个说法即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疫情中,人类中心主义应是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尴尬吧。”编者写道

05

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地区的事件引发争议。媒体人梁文道在播客“八分”提供了几个方向供听众思考这一事件的复杂性,不仅仅是情绪上脑和简单思维。比如,他谈到大陆即使要“武统”台湾,也有好几个层次,像是海空封锁、导弹攻击、瘫痪网络或基础设施,还有攻取金门、马祖这些外岛的选项,最后才有可能发生的是许多网民说的“立刻统一台湾”,即登陆作战。

也有可能是透过封锁等各种军事力量干涉,使台湾愿意到谈判桌谈一些事情,比如承认《九二共识》、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做各种措施时,中国还要考虑美国和周边国家的反应。而且,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像二战时诺曼底登陆那种能欺骗敌方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即使能够登陆作战完成统一,但如何占领、管制和维持又是一个大问题,等等。

06

几条国内的文化新闻可以关注。作家严歌苓指控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秒钟》未为其署名,但电影界沉默以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白鲟已经灭绝;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鲁西奇的著作《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引发一场争论;关注年轻作家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初选名单揭晓,《海边的房间》《潮汐图》《王能好》等 15 部作品入围;

始建于北宋,有着 900 年历史的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被烧毁,文物保护问题成为关注焦点。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主任刘杰对《南方都市报》表示,这场大火起得蹊跷。他和许多人一样,都在等待着最终调查结果;

教育政策引发的变化,分别是“双减”一周年“兵教师”(退役军人)进入学校,面对两项国家教育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读公办的比例应达 85% 以上,各省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不得超过 5%),珠三角公办民办各半的格局面临巨震

07

几条国外的文化新闻值得一看。作家萨曼·鲁西迪在美国纽约州演讲时遭遇刺杀,目前病情好转,现在已可说话;美国司法部提起反垄断诉讼,阻止全球最大的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收购美国第四大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

2022 年布克奖初选名单出炉,共有 13 部作品,并创造了该奖最年轻和最年长作家的入围纪录。最年轻的入围者是 20 岁的勒伊拉·莫特利(Leila Mottley),小说《夜行》(Nightcrawling)的灵感源自奥克兰警察性虐待一名年轻女子的真实案件;最年长的入围者是 87 岁的艾伦·加纳(Alan Garner),小说《糖浆沃克》(Treacle Walker)讲述一个名叫乔的小男孩突然被流浪者和治疗师拜访,引发一段不可思议的友谊。两人之外,上期我们提到克莱尔·吉根的《像这样的小事》(Small Things Like These)等也入围了该奖。

08

几部英文世界的新作或书单可以留意。一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公布了夏季阅读清单,共 14 本书,既包括约翰·勒卡雷、詹妮弗·伊根、张岚、柳原汉雅等人的小说,也有《我们为什么极化》(Why We're Polarized)、《伟大的实验:多样化的民主政体为何会分崩离析,以及它们如何能持续下去》(The Great Experiment: Why Diverse Democracies Fall Apart and How They Can Endure)等社科作品;45 年前逝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的回忆录被编辑出版,此前中国出版过他的诗选《生活研究》;《纽约书评》的文章《福楼拜的星球》Flaubert’s Planet)通过三本新书讨论了小说家和他们的读者是否对气候危机负有一些责任。

09

7 月 20 日,生物学家孟德尔诞辰 200 周年,《小鸟文学》刊发《基因传:众生之源》的书摘以纪念这位现代遗传学之父;7 月 30 日,书画家赵孟頫逝世 700 周年,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在今年举办特展;7 月 31 日,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诞辰 110 周年,他是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和货币政策;8 月 3 日,考古学者宿白诞辰 100 周年,他被看作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

8 月 4 日,诗人雪莱逝世 200 周年。翻译家查良铮说:“如果说,拜伦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充满了宇宙的悲哀,雪莱的诗却充满了宇宙的欢乐。”;8 月 9 日,诗人菲利普·拉金诞辰 100 周年,他被认为是继 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这一天也是“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家黑塞逝世 60 周年;8 月 11 日,作家梅维斯·迦兰诞辰 100 周年,她的作品与同为加拿大小说家的门罗、翁达杰、阿特伍德等人齐名;8 月 14 日,学者金克木诞辰 110 周年,他对梵语文学、印度文化等均有研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

10

7 月 26 日,科学家詹姆斯·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1919—2022)逝世,他提出“盖娅”学说,认为“正如人体是由细胞构成一样,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有机体”;7 月 27 日,历史学家萧邦奇(R. Keith Schoppa,1943—2022)逝世,他专长研究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著有《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等;7 月 29 日,植物学家汪劲武(1928—2022)逝世,他对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与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8 月 5 日,设计师三宅一生(1938—2022)逝世,他曾将日本时尚带向世界;8 月 10 日,地理学家段义孚(1930—2022)逝世,他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著有《恋地情结》等;8 月 11 日,插画家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s Sempé,1932—2022)逝世,他创作的“小尼古拉”系列是国际畅销书,也长时间为《纽约客》绘制杂志封面和插图。


你现在也可以通过邮件订阅小鸟文学的 newsletter。

题图来自 Krišjānis Kazaks on Unsplash


打开或下载小鸟App阅读更多

它是一本包含小说、非虚构、诗歌、档案等板块的新型文学杂志

曾梦龙

1993 年生,宜宾人,高中学理,大学学文,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2016 年毕业后一直做媒体,没赶上最好的时候,但也不是最坏的时候,关心出版、知识和人。

本期作品

王占黑正常接触|小说刘兴花普通人的跨国“淘金梦”|非虚构博比·安·梅森殡仪馆一侧|小说曾梦龙小鸟访谈|档案露西·考德威尔五月天|小说谢尔盖·普洛特尼科夫俄罗斯战时日记|非虚构卡罗琳·M.约阿希姆梦想飞向群星的机械企鹅|小说杨樱长乐路百业指南|非虚构安娜·卡文明亮的绿地|小说V.S.奈保尔发现经典|非虚构王五四王伯伯脑保健操|专栏Xuting大熊猫,现代中国的黑白底片|非虚构亚历山大·麦克劳德交割日|小说吉井忍吉井忍的二次会|非虚构张栩飞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