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俄乌战争将会如何改变历史?
曾梦龙 Newsletter
3年前
这是知识和思想界新近发生的 11 条动态。

联合国,自 2 月 24 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战争已造成至少 1035 名乌克兰平民死亡,1650 人受伤,超过 370 万难民逃离乌克兰,并估计约有 1300 万人滞留在受影响地区,或因安全风险增加、桥梁和道路被毁,以及缺乏资源而无法离开。

虽然这场战争在中国引起的反响差异显著,比如根据斯坦福大学等学者的研究,过去两个月,微博上关于乌克兰的 50 万条评论中,约有 50% 将战争归咎于乌克兰、美国或者西方,只有大约 10% 的人批评俄罗斯或普京。

这些批评俄罗斯或普京的人大多来自所谓精英群体,尤其是知识界。他们大多反对战争,以各种形式表达观点,比如五位历史学教授(孙江、王立新、徐国琦、仲伟民、孙雁)在 2 月 26 日发表声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与我们的态度》,称“强权不仅会使文明进步的成果和国际正义的原则毁于一旦,还会给俄罗斯民族带来巨大的耻辱和灾难。和平始于人心的渴望。我们,反对不义战争”。

两天后,中国各地十多所大学的 130 多名海内外校友发起新的联署《坚决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呼吁中国政府履行 1994 年 12 月签署的《中国政府关于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的声明》,即在乌克兰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种侵略威胁的情况下,向乌克兰提供相应的安全保证。

除了中国的知识界,其他国家的知识人也纷纷表达立场。比如在俄罗斯,2 月 25 日,2000 多名俄罗斯科学家和科学记者发表公开信,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所有针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尊重乌克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个多月后,原俄罗斯域名的签名网页被撤掉,但新的签名网站显示,该公开信的联署人数已经超过 8000 名。

203 名诺贝尔奖得主也联名发表公开信声援乌克兰,谴责俄罗斯的行径有如当年纳粹德国军事侵略波兰和苏联。联署人涵盖化学、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其中文学奖得主有库切、略萨、帕慕克、石黑一雄、耶利内克、莫迪亚诺、赫塔·米勒、阿列克谢耶维奇,等等。

在文艺界,国际笔会(PEN International)发布了一封来自全球 1000 多名作家的联名信,其中包括略萨、托宾、拉什迪、弗兰岑、帕慕克、阿特伍德、托卡尔丘克、阿列克谢耶维奇、保罗·奥斯特、玛丽莲·罗宾逊、艾丽芙·沙法克、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等等。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接受采访时,乌克兰人是勇气的榜样,相信整个民族会战斗到最后。他们也给昏睡的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留下深刻印象。挣脱枷锁需要很长时间,帝国不会在一夜之间崩溃,通向自由的道路充满荆棘。

除了个人,许多媒体(如《伦敦书评》《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推出了有关乌克兰作家战时记录的文章,希望人们更多听到当地声音,还有则是推荐书籍(如《卫报》《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以便读者理解这场战争,像《白卫军》、《二手时间》、《欧洲之门》、《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寒星下的布拉格》、《极权主义的起源》、《红色饥荒》(Red Famine)等被提及。《小鸟文学》也刊发了乌克兰作家卡特琳娜·芭布吉娜的小说,和《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的书摘

关于这场战争,西方不少知识人认为,这是一场民主与独裁之争,公民需要捍卫自由民主制,但也有评论认为,现实政治不该采取这种两极思维,而要更加灵活,和非自由民主制的国家合作,比如石油储量丰富的沙特、战略位置优越的土耳其、能够缓冲俄罗斯制裁的中国。

除了批评俄罗斯和普京,许多论者也在反思西方自身的问题。比如 2 月 12 日,战争没爆发时,著有《古拉格》的历史学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就撰文分析《为什么西方与俄罗斯的外交不断失败》(Why the West’s Diplomacy With Russia Keeps Failing)。

如今回看,当时她预言式地写道:“现在,我们可能正处于一场灾难性冲突的边缘。……这一可怕时刻不仅代表外交失败,也反映西方想象力的失败。外交官、政治家、记者和知识分子,整整一代人都拒绝理解俄罗斯正在变成什么样的国家,也拒绝为此做好准备。我们拒绝看到这个国家的代表是什么样子。我们拒绝以可能重要的方式与他们对话。现在可能太晚了。”

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蒂莫西·加顿艾什,批评了 2014 年普京夺取克里米亚后,欧洲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是继续甚至增加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去年,德国 30% 的主要能源供应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其中天然气不少于 55%。最近,对德国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经济成本的研究估计,其负面影响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 至 3%。在最坏情况下,每人约承担 1000 欧元的代价。

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则认为,有两根给这场烈火添柴的巨大木头。第一根是美国考虑欠周的决定,即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扩大北约。第二根是普京利用北约向俄罗斯周边地区的扩张,将俄罗斯人团结到他身边。

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曼重提了一件往事。1998 年 5 月 2 日,美国参议院正式批准北约扩张后,他给 94 岁的乔治·凯南打了电话。凯南是美国成功遏制苏联政策的设计师,1952 年出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被看作当时美国最厉害的俄罗斯问题专家。

凯南说:“我认为这是一场新冷战的开端。我认为俄罗斯将慢慢做出相当不利的反应,这将影响他们的政策。我认为这是个可悲的错误。这完全没有任何理由这样做。没有人在威胁其他人。这种扩张会让我国的制宪元勋们九泉之下不得安宁。

“我们已签署了同意保护一大批国家的协议,尽管我们既没有资源,也不打算以任何认真的方式这样做。(北约扩张)只不过是对外交事务没有真正兴趣的参议院的无忧之举。让我不安的是,整个参议院对这件事情的辩论如此肤浅无知。尤其让我不安的是把俄罗斯说成是一个极想攻击西欧的国家。”

“人们难道不明白吗?我们在冷战时期的分歧是与苏维埃共产主义政权。而现在我们正在背弃的,正是那些发动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不流血革命、推翻了苏维埃政权的人。而且,俄罗斯的民主制度与我们刚刚签了协议要保护的那些国家的一样先进,如果不是更先进的话。俄罗斯当然会做出不好的反应,然后(主张北约扩张的人)会说,我们一直对你们说,俄罗斯人就是这样,但这真的不对。”

至于战争的未来,阿普尔鲍姆,“乌克兰的胜利是唯一可以接受的结局”;弗里德曼预测了三种结局(全面的灾难、肮脏的妥协、救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玛丽·萨洛特(Mary Elise Sarotte):“我感觉到一个时期的结束。我现在非常担心,与今后发生的事情相比,普京的鲁莽可能会让未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冷战和新冠大流行之间的那些年似乎是一段美好的时期。我担心我们会怀念从前的冷战。”

《欧洲之门》的作者、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谢尔希·浦洛基,最担心的是爆发核灾难。目前,乌克兰有 15 个核反应堆,他害怕切尔诺贝利的历史重演。虽然两个月前,他还在《金融时报》撰文:“试图复兴一个失败的帝国会疏远邻国和潜在盟友,导致孤立。如果历史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每个帝国最后必须垮台。”但是,如果帝国以灾难形式垮台,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最后多半也是平民承担。


还有什么值得想想……

01

上期一样,这期继续记录各地疫情的变化,“清零”还是“共存”再次成为争议焦点。一是中国香港、深圳、上海、吉林等地疫情恶化。除香港逐步放开防疫措施外,内地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政策,采取大规模检测、隔离和封锁等,对普通人生活和全球供应链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新加坡将放宽防疫限制。总理李显龙称,高疫苗接种率是放宽政策的原因之一。在新加坡符合条件的人口中,约 95% 的人接种了疫苗。

三是欧洲许多国家陆续取消新冠限制,但也有批评声音。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欧洲负责人表示,英国、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等国过于轻率地取消疫情限制措施。随着具有高度传播性的亚型变异毒株 BA.2 的扩散,这些国家正奋力应对病例数量的上升。

02

3 月,俄罗斯官员指责美国一家国防机构资助了乌克兰的蝙蝠冠状病毒研究,但拜登政府否认指控,并称这可能成为俄罗斯自己释放生化武器的借口。中国的一些媒体转载了俄罗斯方面的指控,后面还转载了一家英国反疫苗网站 The Expose 的消息,称“研究证实冠病病毒是美国公司制造”。

虽然这种观点很有市场,但许多科学人士都不赞成,比如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尹烨称,该文作者和审稿人资料不合学界规范,是一篇阴谋论软文。随后,尹烨的微博被禁言。还有像悉尼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霍尔姆斯(Edward Holmes),称新冠病毒是由野生动物传播,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里售卖的貉子可能是最初的传染源。他曾与中国同事率先向世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后又发现病原体最有可能从蝙蝠冠状病毒进化而来的关键线索。

03

3 月 21 日,从云南昆明飞往广东广州途中,东航 MU5735 客机坠落至广西梧州藤县的山谷。26 日,政府宣布机上 123 名乘客和 9 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但没有公布名单。这是自 1994 年以来中国本土最严重的空难,但信息基本掌握在官方。《人物》杂志旗下新媒体“每日人物”的文章《MU5735 航班上的人们》是比较早也是为数不多的机构媒体报道,但惹来不少争议,最常见的一种批评是指责其违反新闻伦理,吃人血馒头。

不过,正如简体中文互联网上过往许多讨论一样,这场争论也有点简单化,各方树立起稻草人,严加批驳,各有道理,并未深入到具体细节,更多是长久累积的情绪爆发。比如许多新闻工作者倾向认为,环境如此艰难,拽些名词批评我们真是哭笑不得。甚至一些人觉得,没做过记者(不了解我们的难)就不该批评,很多读者不配看严肃新闻报道。这又似乎走到另一种极端,忘记新闻和民主的密切关系。

在众多讨论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的《“去中心化”时代新闻媒体的意义何在?——由 MU5735 空难报道谈起》,以及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孙旭阳在马航事件后写的旧文《无力尽数展现,又以展现为业》是比较中肯的文章。

04

3 月 17 日,作家默音因为连续看到两名豆瓣友邻被抄袭的事件后,重提 12 年前,作家林培源的小说《黑暗之光》抄袭了自己的作品《人字旁》。3 月 20 日,林培源在微信公众号发文《一封迟来的道歉信》回应。但是,许多网友(包括默音)认为林培源的道歉不诚恳,没有直面“抄袭”本身,并对“什么才是好的道歉”做了许多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当然,这起事件放在更广层面上,是对行业生态,人如何面对自己历史等问题的反思。

05

上个月,我们写了“禁书”在美蔓延的趋势。这个月,事情继续发酵,更多信息出现。其中,曾获普利策奖的非盈利新闻机构 ProPublica 刊发的一篇调查报道,聚焦得克萨斯州北部一个学区下架图书的事件和后续反应,呈现了相当多的细节和故事。比如记者获取了该学区 1 月 10 日的会议录音,负责人称,我们将变得保守,不希望一个孩子在图书馆拿起任何一本有关性、同性恋或者异性恋的书籍,尤其是以 LGBTQ 为主题的书籍。这引起人们关于违反美国法律的担忧。

如果说这是左翼担心右翼的行动侵蚀自由,那么在另一边,则是右翼担忧左翼思潮影响自由,比如美国出版界兴起一个新的工种,叫“敏感读者”(sensitivity reader),帮助编辑和作者发现书稿中存在的偏见,尤其是牵涉族群、性别和性取向等议题。但是,两方在攻击对方时,引用的重要理据似乎都是对审查的厌恶。

正好,《纽约书评》最近刊登了一篇有关《危险思想:西方审查制度简史,从古人到假新闻》(Dangerous Ideas: A Brief History of Censorship on the West)的书评,能让我们从历史角度理解审查制度和言论自由的复杂关系。它们一样古老。

06

1 月,新书《被背叛的安妮·弗兰克:一项旧案调查》(The Betrayal of Anne Frank: A Cold Case Investigation,荷兰犹太裔公证人阿诺德·范登堡(Arnold van den Bergh,1886-1950)将纳粹警察引到阿姆斯特丹河畔某库房的附楼,安妮一家人以及另外 7 名犹太人当时正藏身于此。被发现后,安妮进入集中营,于次年去世,年仅 15 岁。她在被抓前两年(1942 —1944 年)写下的《安妮日记》后来成为见证二战历史的名作。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许多关注,还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栏目《60 分钟》,但也有一些质疑,比如欧洲各国犹太人社群的总组织敦促出版社将该书下架,认为其玷污了安妮的回忆和大屠杀幸存者的尊严。3 月 22 日,5 名荷兰历史学家发表一份报告,称旧案调查团队的发现“可靠性不足”。随后,荷兰出版商宣布,基于历史学家们的报告结论,决定不再出版这本书,召回库存。

07

3 月是颁奖季,包括 2022 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初选名单公布,共有 13 部作品。这些作品被视为过去一年在英语文学界受关注的非英语系作家的翻译新作。名单包括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雅各布之书》(The Books of Jacob)、大卫·格罗斯曼的《比爱我的生命更多》(More Than I Love My Life),以及第一部入围该奖的印地语翻译作品《沙墓》(Tomb of Sand)受到关注;

美国历史领域的著名奖项——班克罗夫特奖公布,授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米娅·贝(Mia Bay)的《旅行的黑人: 种族和抵抗的故事》(Traveling Black: A Story of Race and Resistance),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明如(Mae Ngai)的《华人问题:淘金热与国际政治》(The Chinese Question: The Gold Rushes and Global Politics)。其中,艾明如是华裔,研究被认为将华人问题置于全球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这也是该奖首次颁给非洲建筑师;第 65 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公布区域获奖者名单,共有 24 名摄影师,最终 4 位获奖者将在 4 月揭晓;被誉为“喜剧天王”的演员许冠文,荣获第 40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英国女性小说奖公布初选名单,共 16 部小说,多部作品涉及反乌托邦。

08

这几年,由于现实变化,有关自由主义衰落和民主如何崩溃的书籍大量出现。最近,以号称“历史的终结”闻名的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出了一本新书《自由主义及其引发的不满》Lib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提出了自己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与辩护。在他看来,几十年来,自由主义的原则被左右两派推向新的极端。新自由主义者崇拜经济自由,而进步主义者则将身份认同置于人类普遍性之上,将其作为其政治愿景的核心。结果是,公民社会破裂,对民主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他仍然乐观,认为自由主义目前的危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 17 世纪发明自由主义以来,自由主义不断受到右翼强大的社群主义者和左翼进步的平等主义者的挑战。自由主义的问题在于,它通过深思熟虑和不断妥协而缓慢地运作,而从来没有像他们的倡导者所希望的那样完全地实现其公共或社会正义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抛弃自由价值观将导致社会冲突加剧,最终导致暴力作为解决分歧的手段。

09

3 月 6 日,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安·兰德逝世 40 周年。《小鸟文学》刊发了她的文章《一位个人主义者的灵魂》;3 月 12 日,美国作家、“垮掉的一代”代表杰克·凯鲁亚克诞辰一百周年。《卫报》的回顾文章总结了这 100 年他的影响;3 月 20 日,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逝世 60 周年。他呼唤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中国社科研究中仍然匮乏;3 月 23 日,法国作家司汤达逝世 180 周年。他以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凝练笔法闻名,代表作为《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等;3 月 23 日也是经济学家、哲学家哈耶克逝世 30 周年的日子,在这个计划经济因素似乎回来的时代,重读他的著作是最好的警醒。

10

3 月,中国音乐界几位人物先后去世,包括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周广仁(1929—2022),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1929—2022),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吴祖强(1927—2022);印尼华人企业家、艺术收藏家余德耀(1957—2022)逝世,他创办有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致力推动中国艺术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北京大学教授段晴(1953—2022)逝世,她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印度学、佛教学、丝绸之路文献和梵文贝叶经等均有贡献,曾师从季羡林。

美国外交官马德琳·奥尔布赖特(1937—2022)去世,她生于布拉格,在纳粹入侵后逃离捷克斯洛伐克,后来到了美国,成为首位女性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致力于捍卫自由民主,81 岁时还出版著作《法西斯主义:警告》(Fascism: A Warning),但其赞同军事干预的举措受到争议;在莫斯科工作的乌克兰数学学者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lmezov),因对俄乌战争感到绝望而自杀。


题图为当地时间 2022 年 3 月 19 日,罗马尼亚锡雷特,一名乌克兰儿童朝帐篷外望去。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打开或下载小鸟App阅读更多

它是一本包含小说、非虚构、诗歌、档案等板块的新型文学杂志

曾梦龙

1993 年生,宜宾人,高中学理,大学学文,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2016 年毕业后一直做媒体,没赶上最好的时候,但也不是最坏的时候,关心出版、知识和人。

本期作品

韩松落五怪人演讲团|小说王竞在德国,吃饭是个政治问题|专栏马强普通人的苏联口述史|非虚构普里莫·莱维天使蝴蝶|小说曾梦龙小鸟访谈·杨斌|档案杨樱长乐路百业指南|非虚构布里斯·D'J.潘凯克三叶虫|小说王五四王伯伯脑保健操|专栏卡特琳娜·芭布吉娜老伯伯/“鸡心”理查德|小说熊景明长辈的故事|档案思聪我们前去劝说|小说伊险峰荒诞笔记|专栏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水龟|小说吉井忍吉井忍的二次会|非虚构枣月姐姐|小说凌岚所罗门王的指环|非虚构庆宇杀手|小说饶一晨网瘾治疗基地故事|非虚构Hoja聚会|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