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曾梦龙 Newsletter
2年前
这是知识和思想界新近发生的 11 条动态。

目前来看,11 月 24 日新疆乌鲁木齐一小区发生的火灾事件及后续反应,成为中国防疫政策的转折点。经济数据的大幅下滑、防疫政策的次生灾害、人民群众的声音行动等因素积聚起来,共同推动改变发生,关于“放开”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一些文章通过数据和他国经验,评估“放开”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比如经济学者陈沁通过对中国医疗资源供给能力推算,并借助香港、新加坡此前经历新冠大流行的数据,模拟新冠感染最高峰时中国病床和 ICU 的需求量,试图回答《“第一次冲击”,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他的答案是否定。缺口包括 80 岁以上老人的疫苗接种率不够、ICU 资源的不足,等等。

科学媒体“知识分子”则从他国经验角度,刊发了一篇《经历过奥密克戎大流行的国家现在怎样了?》。文章提到,在建立了较完善的人群免疫水平后,奥密克戎本身的疾病负担可以控制在流感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水平。但和陈沁的数据呈现的担忧类似,“对于一个奥密克戎第一次暴发的地区而言,我们毫无疑问依然会在短时间内遭遇感染病例无可遏制的激增。此时,如何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乃至维持社会正常运作都需要良好的预案”。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可能对今年 4 月的 newsletter《防疫的代价》有点印象。在那篇文章中,我梳理了饶毅、杜骏飞、梁建章之间的争论。其中,饶毅反驳了梁建章的观点,称不存在每一种病原体都是“越流行,致病力越下降、病人症状越减轻”的规律。有些是逐渐变弱,有些不是,有些会时好时坏。

最近,金冬雁在题为《新冠病毒只会越变越弱,最后变成感冒》的采访中称,“从冠状病毒在人类中传播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过病毒在人与人之间长期传播后毒性急剧增加的情况。鼓吹这一套的这些人,有一些是公卫的学者,他们对于这个病毒不了解,根本就是跨界,所以说致病性会大大增加等猜测,其实是拿来恐吓公众”。

这和上次梁饶争论的一个问题相同,没想到公号“饶议科学”后面果然发了一篇商榷文章,称金冬雁的一些说法与新冠病毒的事实不符。随后,金冬雁又写了一篇回应文章。前后对比来看,金饶之间的分歧和梁饶一样,并非根本性,其实都赞同在疫苗和药物基础上的“放开”,但在具体科学问题以及表述上,持有不同看法。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科角度和意识形态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比如关于病毒是否越来越弱,饶毅是站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角度,称病毒突变没有方向性,可能弱,也可能强,但金冬雁是站在病毒学家的经验角度,诉诸理据是“我们从 2003 年开始研究冠状病毒,搞到现在搞了 20 年,从来没看见过一个病毒在自然界同一个宿主内广泛传播后,会进化成此宿主的一个强毒株。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病毒最重要的一个进化动力,就是要适应这个宿主”。

粗看起来,这是理论和经验之别。但从后来金冬雁的回应看,可能更大程度上是表述问题,之前话说得太绝对。因为他在回应中也说:“奥密克戎的变异正趋于稳定,向致病性更强变异是极小概率事件”。虽是极小概率事件,但不代表不会发生,而且医学上有句俗话,极小概率的事件发生在每一个病人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类似的,金说:“饶认为新冠疫苗不能防止感染,口服抗新冠药物不是神药。口服抗新冠药物确实不是神药,但有证据表明 65 岁感染者口服 Paxlovid 可减少 81% 的死亡。”

可能出于对当前防疫政策转变的急迫推动心理,金之前在表述上没那么严谨,而饶恰恰抓住了这些不是 100% 的模糊之处。须知,科学有时也不存在完全的 100%,尤其在我们并没有完全认知的新冠病毒上更是如此。虽然我们现有认知是基于有限经验的总结和推想,争取未来做大概率正确的事情,但学者理应告知公众,在表达时既要考虑到传播,也要尽量照顾严谨,才能更加增进信任与说服。

不过,两人的交锋和回应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已然珍贵。这就涉及病毒不讲政治,但人讲政治。比如两人争论的一个未解之谜便是进口和国产疫苗的作用、副作用和引进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批准进口的 mRNA 疫苗,本土的 mRNA 疫苗也迟迟没有研发成功上市,只采用灭活疫苗。

除了科学和政治,一群经济学者(姚洋、黄益平、张军、梁建章、管清友、任泽平)提出了《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文中的建议有七点,包括近期把放开经济活动放在优先位置,放开公共交通、写字楼、餐馆、酒店、物流、商场等场所的经济活动。统一全国防疫标准,消除全国范围内出差和旅行的过严限制;请医学界科学家研究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减少封控范围,不再进行全区、全市统一大规模核酸检测等。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普及工作,做好脆弱人群的医疗保障,等等。

种种“放开”的讨论声音之外,学者唐世平在新浪微博写道:“在我们庆祝封控逐渐弱化,迟到的自由呼吸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位医生;那些在疫情最开始的时候冲在前面的医护人员;那些曾经给我们科普的科学家、医生、记者;那些从 2020 年初就努力研发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疫苗的科学家。让我们还不要忘记,从 2022 年初开始,给我们科普新的病毒株的科学家、医生、记者;那些基于科学数据呼吁逐渐弱化封控的科学家、医生、记者;那些为了国计民生呼吁的企业家、社会科学家、媒体人士(是的,他们叫‘公知’)。最后,我们最不该忘记的是,那些疫情中离我们逝去的亲人,特别是乌鲁木齐的同胞,以及最后走上 xx 呼吁解封的年轻人和普通百姓。这三年,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最后,我们希望,我们的未来会好一些。”

 

还有什么值得想想……

01

继柯林斯词典公布 2022 年度词汇为“permacrisis”(长久危机)之后,韦氏词典和牛津词典也公布了年度词汇。韦氏词典评选的是“Gaslighting”(煤气灯),指心理操纵、严重误导、彻头彻尾欺骗。该词源于 1938 年帕特里克·汉密尔顿(Patrick Hamilton)创作的戏剧《煤气灯》(Gas Light),后在 1940 年代出现两部改编电影,其中一部是英格丽·褒曼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煤气灯下》(Gaslight)。


  1. 《煤气灯下》剧照

词典方称,“Gaslighting 在英文使用中迅速上升,过去四年尤为明显,我们对此感到惊讶”。但是,如果想想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和信息环境,“煤气灯”一词的流行并不让人奇怪。它是一种令人发指的工具,常被人际关系中的施虐者、政客以及其他新闻人物使用。它可以发生在亲密伴侣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更广泛的家庭和朋友之间。它也可能是一种公司策略,或者误导公众的一种方式。还有“医疗煤气灯”(medical gaslighting),指医疗从业人员将患者的症状或疾病视为“全在你的臆想中”。

和往年不同,今年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开放给公众投票产生,词典方只给出了三个候选词汇“goblin mode”、“#IStandWith”、“metaverse”,认为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捕捉到这一年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goblin mode”(妖精模式,也有中文媒体翻译为“咸鱼模式”、“摆烂”),指拒绝社会强加的期望,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它的流行和时代气候相关,当我们带着对另一场世界大战的恐惧进入大流行的第三个年头时,许多人已经放弃改善自己的前景,而是选择拥抱昏昏欲睡的舒适。

“#IStandWith”(#我支持)源于社交媒体上的站队标签。它表明今年人们在一些议题上的激进与分裂,包括俄乌战争、约翰·德普起诉前妻艾梅柏·希尔德诽谤案,等等。词典方称,这个在社交媒体上创造的词汇让你的观点与某项事业或某个人保持一致,但也往往进一步引发争议,有时甚至是仇恨言论,造成两极分化。

“Metaverse”(元宇宙)源自作家尼尔·斯蒂芬森 1992 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指一种虚拟现实环境。该词和扎克伯格宣布 Facebook更名为 Meta,以及关于虚拟现实中的工作、伦理和可行性的辩论等有关,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

02

两个多月的抗议后,伊朗当局宣布暂停道德警察巡逻。伊朗总检察长蒙塔泽里称,道德警察与司法无关,并透露这一组织已被暂停。道德警察创立于 2005 年,是伊朗警察部队的一个分支,专门负责在公共场所执行伊斯兰教着装规范的法律。蒙塔泽里还说,伊朗议会和司法部门正在重新审查头巾法,以确认是否须要作任何修改,预计结果将在一两周内出炉。

不过,《联合早报》,有观点呼吁对伊朗当局这些决定保持谨慎。政治分析人士霍洛维兹(Michael A. Horowitz)在 Twitter 发文说:“这可能是当局向抗议者让步,但改变不了总体形势。伊朗警察、巴斯基民兵(Basji)和伊斯兰革命卫队仍在杀害抗议者,道德警察的命运可能在几周前就已经注定。伊朗政权不会自我改革。”

03

在当代日本年轻人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潮。35 岁的东京大学副教授斋藤幸平是引领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 2020 年出版的《人类世的“资本论”》(人新世の「資本論」)意外走红,销量超过 50 万册,并将在明年推出英文等多个语言版本,其新近作品《大洪水前:马克思与行星的新陈代谢》(大洪水の前に マルクスと惑星の物質代謝)也在日本卖得火爆。

《金融时报》编辑利奥·刘易斯(Leo Lewis)采访了斋藤幸平,称斋藤认为,面对不平等危机和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去增长是解救社会的唯一办法。增长没有让我们幸福,沮丧四处弥漫。《人类世的“资本论”》在引用马克思对自然世界的著述之外,呼吁在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行动。但斋藤表示,疫情自然而然引发了对去增长观念的认同,把日本从“正常生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巨大变化”的信念中摇醒。

“他无情抨击了日本经济中充斥着‘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的历史倾向,这些工作占用了日本越来越宝贵的劳动力,让他们做没有意义的事。他表示,应该对肉、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跑车征收比现在多得多的税,来抵消它们造成的破坏。他还认为,由于广告在推广无穷无尽的不必要消费方面效果太好,它们应该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在东京街头上方闪烁的那种巨型液晶显示屏,它们榨取了日本浪费不起的电力。他说,‘我们可以消灭社会上的广告,除了广告行业以外没有人会受打击’。”刘易斯写道

关于为什么在日本年轻人中兴起这股思潮?斋藤分析称,这和代际有关。他出生于 1980 年代末的通胀时期,进入小学时,日本 30 年经济停滞刚刚开始。在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一直处于通缩,工资没有上涨,利率一直为零。日本已有两代人在进入成年时未能像前人一样经历增长,而他正属于其中一代。他猜测,自己的读者也是如此。他们或许在思考,自己提出的那种猛烈的系统性转变是否并非完全不可能。

04

去年 7 月,东京奥运会举办之际,我们和徐国琦教授聊了聊体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正如他说,体育和政治、外交关系历来是充满矛盾。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卡塔尔世界杯,类似争议也层出不穷,比如国际足联的贪腐、卡塔尔赢得举办权背后的问题、卡塔尔的人权记录(如外国劳工)和对待 LGBTQ 的方式、欧洲球队的“彩虹袖标”、球场内不得饮酒,等等。

纵使争议纷纷,世界杯依然吸引数十亿人观看。不少媒体还推出书单,解释它的吸引力、历史和未来,其中有中文版的如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足球往事》、体育作家乔纳森·威尔逊的《倒转金字塔:足球战术史》等,还有未引进的包括《足球时代》(The Age of Football: Soccer and the 21st Century)、《国际足联大厦的倒塌》(Fall of the House of FIFA: The Multimillion-Dollar Corruption at the Heart of Global Soccer)、《梅西 vs. C 罗》(Messi vs. Ronaldo: One Rivalry, Two GOATs, and the Era That Remade the World’s Game)等。

除此之外,如果你对卡塔尔有兴趣,《纽约时报》推荐了《卡塔尔和海湾危机》(Qatar and the Gulf Crisis)、《变化中的卡塔尔》(Changing Qatar: Culture, Citizenship, and Rapid Modernization)、《红牌》(Red Card: FIFA and the Fall of the Most Powerful Men in Sports)等五本书阅读。

05

11 月 30 日,江泽民(1926—2022)逝世,官方和民众表示哀悼。如何看待他的功过得失和政治遗产?许多人认为,他自己在 2009 年的一段发言总结得到位:“到了北京,我干了这十几年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一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个,把邓小平理论列入党章;第三个,就是‘三个代表’。如果说还有一点成绩,就是军队一律不得经商,这个对军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后来又干了一年零八个月,等于我在部队干了 15 年军委主席。还有 1998 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主要的就是三件事情。”

不过,这主要是从内政角度,从外交角度,这十多年可以说是中国拥抱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他的多国语言、外交智慧、外媒采访让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的个人魅力和多才多艺,以及那时的氛围,让不少普通民众怀念。评论人宋志标称其为“常人政治家”

06

几条文化新闻可以一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建议,将大堡礁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提高保护意识,鼓励政府采取行动。另一边,法棍被该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法国,每年有超过 60 亿条法棍售出,但现在正受威胁。由于农村空心化,传统法棍店正在乡村地区消失,与此同时,席卷欧洲的经济危机也将法棍价格推向新高。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的遗产被拍卖,包括 2.4 万美元的一摞书、2.7 万美元的标志性 Celine 大墨镜、6 万美元的书桌、3.5 万美元的闹钟、11 万美元的油画等,总计超 19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 1300 万)。另一位 1960 年代成名的美国文化人鲍勃·迪伦,则陷入一场风波。他售价 599 美元的亲笔签名限量版(900 本)新书《现代歌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被爆出是复制品签名,出版社随后致歉,接受退款。

迪伦也发表了道歉声明,称多年来的签名都是亲笔,但“在 2019 年,我患上严重的眩晕症。疫情后的这几年,情况没有改善。签名时,我需要 5 名助手近身协助,而在疫情蔓延时,这么做不安全且行不通。所以在疫情期间我无法签任何东西,随着合同规定的时间临近,有人建议我使用自动笔,并告诉我在艺术以及文学圈,这么做‘很常见’。使用机器是个错误决定,我想立刻改正,正与出版社以及工作伙伴商讨具体方案”。

美国五大出版商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其员工在 11 月举行罢工,希望公司提供更好的休假福利,将最低薪资标准从 4.5 万美元提高到 5 万美元,并正视公司员工缺乏多样性的问题;

神秘的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又现身了。这次他的作品出现在乌克兰的受损建筑上,包括一名酷似普京的男子与一名小男孩进行柔道比赛时被摔倒在地、一位女体操运动员在一座受损建筑的废墟上保持平衡、两个小孩在用坦克碎片制作的跷跷板上玩耍。

  1. 班克斯的涂鸦

“千禧年”系列小说迎来新作者。 2004 年,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在完成“千禧年”三部曲(《龙文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直捣蜂窝的女孩》)后突然去世,无法实现十本序列的愿景。后来,拉森的遗产管理人宣布瑞典作家大卫·拉格朗兹续写,陆续出版了三本(《蜘蛛网中的女孩》《以眼还眼的女孩》《终结狩猎的女孩》)。出版方称,这六本在全球销售了超过 1 亿册。

最新的第七本,交给了瑞典作家卡琳·斯米尔诺夫(Karin Smirnoff)完成,书名为《鹰爪中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Eagle's Talons)。斯米尔诺夫也是“千禧年”系列的第一位女作家。新故事发生地从斯德哥尔摩转移到瑞典北部,处理了经济、社会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和环境开发的影响。

07

几个奖项结果可以关注。美国国家图书奖揭晓,30 岁的泰丝·冈蒂(Tess Gunty)凭借讲述印第安纳州低收入居民区的处女作《兔笼》(The Rabbit Hutch)获得最佳小说,伊玛尼·佩里(Imani Perry)探讨种族、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等问题的《到美国南部去》(South to America)获得最佳非虚构。

以儿童读物闻名的凯瑟琳·伦德尔(Katherine Rundell)凭借描述诗人约翰·多恩生活和作品的著作《超无限:约翰·多恩的转变》Super-Infinit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John Donne)摘得巴美列·捷福奖。这是英国最具声望的非虚构奖项。伦德尔称,这本书花了她 10 年时间,三易其稿。多恩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法律学者、海上冒险家、议员、牧师等。

08

几部英文新书可以留意。诺奖得主、媒体人玛丽亚·雷萨(Maria Ressa)出版回忆录《如何反抗独裁者:为我们的未来而战》(How to Stand Up to a Dictator: The Fight for Our Future);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出版关于 1970 年代美国电影的新书《电影推想》Cinema Speculation);作家科尔姆·托宾出了回忆录《盛宴上的客人》A Guest at the Feast),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家庭、工作、爱情等;音乐人帕蒂·史密斯出了一本受自己 Instagram 启发的图文作品《岁月之书》(A Book of Days);《大空头》作者迈克尔·刘易斯预计会写一本有关刚倒闭的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创始人萨姆·班克曼-弗里德的著作。

09

11 月 9 日,作家、学者台静农诞辰 120 周年,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与鲁迅同组未名社,倡新文学,后赴台湾任教,著有《静农论文集》《中国文学史》等;11 月 11 日,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诞辰百年,《小鸟文学》“发现经典”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值得爱的一定不止死亡”》《时震》《2004 年 11 月 11 日,我满八十二岁》《五号屠场》)以表纪念;11 月 18 日,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百年,我们如何走进他的世界。

11 月 26 日,基辅举行了乌克兰大饥荒 90 周年纪念活动,以悼念在 1932 年至 1933 年大饥荒中的死难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出席活动,称有 400 到 800 万乌克兰人死于那次大饥荒。“今天,我们正在做一切可能和不可能的事来阻止俄罗斯的新的种族灭绝政策。一个新的,但类似于在 20 世纪杀死数百万人的政策。我们不仅仅是对抗侵略。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建立一个体制,以阻止侵略,拆除其后果,并保证长期安全。……我们申明,饥饿永远不应该再被用作武器。”泽连斯基说。

10

11 月 4 日,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1933—2022)逝世,他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11 月 6 日,经济学者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1940—2022)逝世,他以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和芬恩·基德兰德共同获得 2004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1 月 22 日,思想史学者林毓生(1934—2022)逝世,他以对 20 世纪中国激进化反传统思潮、儒家传统乌托邦主义等的反思闻名,著有《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11 月 24 日,作家、诗人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2022)逝世,他是当代德语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比空气轻》《将军和他的子女们》等。


你现在也可以通过邮件订阅小鸟文学的 newsletter。

题图来自 KJ Brix on Unsplash


打开或下载小鸟App阅读更多

它是一本包含小说、非虚构、诗歌、档案等板块的新型文学杂志

曾梦龙

1993 年生,宜宾人,高中学理,大学学文,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2016 年毕业后一直做媒体,没赶上最好的时候,但也不是最坏的时候,关心出版、知识和人。

本期作品

王宇天真的人口学家|专题伊丽莎白·鲍恩安·李帽店|小说黄菊此里卓玛:一位藏族女性的成长|非虚构班宇缓步|小说赵越胜若有人兮山之阿|非虚构罗恩·拉什烧毁的最后一座桥|小说伍迪·艾伦毫无意义|非虚构玛丽安娜·恩里克斯亲爱的心脏,你在哪里|小说